文旅融合 人市两热——2024年清明假期盘点

发布时间:2024-07-26 17:20:28 来源: sp20240726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题:文旅融合 人市两热——2024年清明假期盘点

新华社记者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不论“雨足郊原草木柔”,还是“遥听弦管暗看花”,这个清明小长假,大城小镇涌动的人潮、把文化“穿”上身的国潮、吃住行游乐购的热潮,既加速释放了消费市场的潜力,也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注入动力。

文化大餐增添发展活力

4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南溪里文旅小镇上空,长长的巨龙、夸张的章鱼、卡通的孙悟空等造型别致的风筝纷纷亮相,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这里正在举办长春市首届风筝嘉年华。现场还有50多名孩子在制作老师的指导下,用手中的画笔在风筝上绘出斑斓的图画。

“清明节放风筝可以让我们怀念亲人,寄托哀思,将烦恼和忧愁都释放出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陪着孩子一起参加活动的长春市民王凯说,“见到这样精湛的风筝艺术,也让我和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年4月5日,游客在济南曲水亭街参观传统手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2024年4月5日,游客在济南曲水亭街参观传统手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盘活民俗资源、传承悠久文化。文明而热闹的活动不仅烘托了节日氛围,也有力激发了文旅发展新活力。

从抚今追昔到制作风筝,从诗词会友到古代趣味运动会,借着清明时节的浓浓春意,“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携程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全国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74%。其中,西安、南京、河南、湖南等热门文博场馆所在地的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分别大幅增长278%、457%、641%、1401%。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表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让传统节日生长出新精神、新面貌。文旅景区、文博机构依托自身资源,融合文化创意巧思推出的消费新场景、新空间,不仅增强了文化活动的公共性和互动性,更丰富了游客的节日体验和精神享受,让“春日经济”有了满满文化味。

踏青赏花引领别样风景

“听说洛阳牡丹花品种特多,4月又是最好的赏花时节,我和朋友们早早规划了这次行程,放假第一天直接开车过来。”4日下午,来自济南的徐女士到达洛邑古城后,马不停蹄地前往体验馆里换上汉服、做好妆造,沉浸式体验牡丹次第开的盛景。

2024年4月5日,游客在河北沧州名人植物园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周洋摄)

2024年4月5日,游客在河北沧州名人植物园内赏花游玩。新华社发(周洋摄)

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赏花踏青成为最热门的出游关键词。

鞍山梨花节、林芝桃花节、天津海棠花节、婺源油菜花节、伊犁杏花节……多地增设郊游专线、赏花专线丰富假日出游体验。携程数据显示,假期3天,山岳类和赏花类景区门票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770%和391%。

青山远黛,春光“近”享。这个假期,周边游、短途游成为许多人的首选。以河南开封为例,近期爆火的相亲节目“王婆说媒”让周边城市居民想在假期一探究竟,其中就包括高铁20分钟即可实现省内“串门”的郑州。携程数据显示,来自郑州的旅客假期住开封的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517%。

多元、丰富的假日产品和服务供给,带动游客出游热情持续高涨。交通运输部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7亿人次,日均2.47亿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长53.5%。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

旺盛人气激发消费热潮

在城市“追”花、去露营踏青、看春日市集……出行旅游的旺盛人气带动了各地消费市场。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假期3天,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美团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各地日均生活服务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9%。

围绕首发首展、古装走秀、音乐演出、以旧换新等主题,各地推出形式多样的创意市集和限时优惠。

6日傍晚,长春市欧亚商都闭店前,依然有很多市民在排队购物结账。在家电销售处,正在选购热水器的市民闫冬说:“之前家里就想换一台电热水器,正好赶上商场搞活动,打折力度很大,和网上的价格不相上下,直接选购了一台。”

“饱眼福”更要“饱口福”,餐饮市场“舌尖上的春天”正当时。据海底捞后台统计,小长假期间,全国海底捞1300多家门店日均接待顾客人次超170万;叮咚买菜线上平台上,踏青、露营等场景最适配的水果、卤味零食等品类销量也明显攀升。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表示,今年清明假期境内旅游市场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可谓人市两热,亮点纷呈。特别是文旅+餐饮、文旅+研学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成为热点,不仅彰显出内需潜力,也增强了企业信心。(记者邹多为、徐壮、段续、李双溪、丁乐)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远古发现丨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 【文化中国行】姑苏城内话江南 吴侬细语说“新”韵

远古发现丨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发布时间:2024-07-26 17:20:29 来源: sp20240726

原标题:远古发现丨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龙腾辞旧岁。虽然生肖中的龙是虚构出来的,但在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中,的确有一群或能翱翔天际、或能畅游水底、或在陆地上称霸的“龙”。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贺一鸣介绍,现今发现的各类化石证据显示,真实的远古世界中,出现过许多名字中带龙的动物。它们是一大批生存在远古时期,尤其是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虽然名字类似,但这些“龙”在分类学上属于很多个不同的爬行动物分支,样貌、体形乃至生活环境天差地别。比如,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鱼龙、蛇颈龙,分别属于蜥形纲爬行动物下的鳞龙类、鱼龙类、鳍龙类,彼此在演化关系上相去甚远。飞翔在天际的翼龙,与恐龙是近亲,二者在三叠纪时期分开演化,翼龙选择了天空作为生存领地,而恐龙则成为陆地的霸主。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部分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部分翼龙化石。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众多“龙”族中,称霸陆地的恐龙无疑是最受关注的“C位明星”。在分类学上,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中主龙类的蜥臀目和鸟臀目,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作为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霸主,恐龙家族内部也进化出惊人的个体差异。与大家想象中威风凛凛的霸气形象不同,最小的恐龙之一——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110克。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马门溪龙模型。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的马门溪龙模型。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当然,在远古‘龙’族中,有很多类群进化出极其庞大、壮观的体形,这些类群更为人所熟知。比如体长可能超过35米的阿根廷龙、超龙、中加马门溪龙等;翼展近12米的风神翼龙,是生命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还有近20米长的萨斯特鱼龙,长15米左右的蛇颈龙和沧龙,大小不输于现代海洋中的鲸类,是当之无愧称霸陆、海、空的霸主。”贺一鸣说。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许氏禄丰龙化石。(中国古动物馆供图)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许氏禄丰龙化石。(中国古动物馆供图)

中国现在已成为多种远古“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大国。特别是恐龙的发现种类,目前已跃居世界首位,这其中凝聚了几代中国古生物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祺介绍,1938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在云南禄丰发现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即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此后,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踏遍祖国大地,主持了多次恐龙国际联合考察,也是第一个在北极圈里发现恐龙化石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率领团队发现、命名了超过70种恐龙,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

“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上千种恐龙化石中,由中国发现的有30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恐龙大国,中国学者的‘龙’研究还在继续。”赵祺说。(记者王珏玢)

(责编:乔业琼、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