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发布时间:2024-08-23 14:22:18 来源: sp20240823

  在多山的贵州,“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

  林地为床,松针做被,一颗颗红托竹荪生长在毕节市纳雍县化作林场。“这个国有林场有60多年历史,过去村民以砍树为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纳雍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刚说,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带动周边200名至300名村民就业增收,让大家不砍树也能富。

  目前,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已种植红托竹荪1000亩,中药材2000亩,林下养鸡年出栏近3万羽,建成“林菌+林药+林禽”循环发展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点。林下产业成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柱。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几年,贵州一方面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另一方面积极把林业经济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在毕节市织金县,小小的皂角正发展成一个产业。“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皂角米,能带动周边2万多人实现灵活就业。”织金县猫场镇党委书记焦凯告诉记者,皂角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剥皮环节,揉搓、分拣、烘干等都需要人力。他们让村民把软化后的皂角籽带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剥米,一年下来他们能有2万元到3万元的可观收入。皂角特色林业也是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发展乡村产业,贵州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辣椒、李子、刺梨、蓝莓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批批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拔地而起。小小土特产正成为助农增收的“金果果”。

  “10多年时间,龙凤村从一个贫穷的小山沟,变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就得益于产业发展。”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说,2008年,龙凤村在政府引导下退耕还茶,发展500多亩茶园。“当时为发展茶产业,村里免费发放茶苗,还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服务,激发村民种茶积极性。”

  产业活起来,村民富起来。目前龙凤村有茶园面积7000亩,户均7.8亩、人均2.33亩,茶叶加工厂28家。今年77岁的祁承烈,是龙凤村第一批种茶的农户。他说:“我那个老婆婆,都74岁了,一年大概摘200天茶,一天平均收入在80元到100元,年收入差不多2万元。”

  产业推动市场建设,市场带动产业升级。在遵义市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一堆堆形状各异、色泽红亮的干辣椒摆放在交易区等待着销往全国各地。中国辣椒城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市场占地450余亩,仓库周转量达到56万吨。2022年,市场总交易量47万余吨,交易额约122亿元。

  辣椒经纪人石永松说,“我收购的干辣椒主要卖给火锅底料等加工企业”。2018年,石永松和同伴合伙成立了贵州满天红发展有限公司,“如今我们采用基地订单种植模式,这样既保证辣椒收购质量,也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塑乡村面貌。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这些年在乡村旅游、现代农业、陶艺文化和造纸文化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1万余元增加到2022年2.3万余元,居住环境也日益改善。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20年11月,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今,贵州正在奋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经济日报记者 王 霖 魏永刚) 【编辑:叶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编造“秦朗丢作业”的网红被罚,“流量越大责任越大”不是一句空话 - 习近平就科威特埃米尔纳瓦夫逝世向科威特新任埃米尔米沙勒致唁电

编造“秦朗丢作业”的网红被罚,“流量越大责任越大”不是一句空话

发布时间:2024-08-23 14:22:20 来源: sp20240823

  闹得沸沸扬扬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终于补上了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结果。4月12日,浙江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公告,为吸粉引流,网民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共同策划、编造“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

  一个引得全网关注、不断追踪的网络事件,居然是涉事“网红”及其同事为了吸粉引流而一手策划、编造出来的,尽管之前就有不少网友质疑其真实性,对这样的结果不能说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但相关部门正式确认其系彻头彻尾的“造假”,还是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红生态鱼龙混杂、从业者底线“参差不齐”的认知。这或也为我们观察当下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微观脚注。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此事引发关注本身就显得非常无厘头。但得看到,这样的“造假”出自拥有4000万粉丝的大网红之手,天然就有巨大的流量和粉丝信任的背书,其性质和影响力绝不是一般的“素人”网友可以比拟的。因而,也理当对其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多一些最基本的保障责任。应该看到,追逐流量本身不能说是错误,但也得“追”之有道。毕竟,若对流量的追逐完全偏离了公序良俗乃至法律,无疑就变成了过头,甚至过错。此事中,涉事网红和公司被处罚,就是对其中边界的及时警醒。

  流量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社会责任看似是一个宏大的词,但落到各行各业,它又体现在非常具体的事情上,绝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比如,对于网红们来说,作为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就应该对其真实性和内容的规范性有起码的兜底。可以“娱乐”,但不能“娱乐至死”;可以“创作”,但不能刻意误导受众,这应该是自觉维护的底线。粉丝越多,流量越大,越应该“守土有责”,这件事之后,所有的“网红”及其背后的“孵化者”们,对此都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

  当然,此事对围观者和其他参与者也不无启示。面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要自觉多一些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意识,不能仅是从热度就判断某个事件的关注价值,更不能只是因为有流量就可以不加核实追捧热点。可以说,互联网信息环境越复杂,越需要彰显机构媒体的品格和价值担当,多做“清流”而不是滑向“合流”。

  总之,一个健康的舆论生态,不能任由各种为了流量而无所顾及的“剧本”横飞。特别是有着一定受众基础的网红们,更该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多一些体认,千万别被流量的诱惑冲昏头脑,不把社会责任和法律底线当回事。否则,通过畸形乃至违法手段获取的流量,迟早会遭遇反噬;这样的“网红”及其发展模式,注定为社会所不容。(光明网 蓝青)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