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土族自治县举行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发布时间:2024-09-08 16:11:34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网 青海互助8月23日电(李隽)23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土乡”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喜迎盛会。

图为庆祝大会现场。赵凛松 摄

  互助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424平方千米,辖7镇1街道11乡,是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因土族世代栖息,而称“土乡”。1930年互助正式建县,1949年互助解放,1954年成立土族自治县。

  庆祝大会现场,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祝贺团代表、全国人大民委调研室处长李金慧宣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贺电》。

图为土族阿姑展示互助特色食品。李隽 摄

  贺电指出,70年来,历届互助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书写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助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青海省党政军代表团秘书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吴德军宣读《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青海省人民政府、政协青海省委员会、青海省军区贺信》。

图为土乡民众载歌载舞庆祝互助县成立70周年。李隽 摄

  贺信指出,70年来,互助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五张名片质效齐升,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民生福祉更具质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土乡大地,“彩虹故乡”美誉度全面提升,实现了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

  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祝贺团团长、国家民委舆情中心副主任彭锋向互助县各族干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高度评价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助县取得的历史性成绩。

  “我们全面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等特殊关爱政策,11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3万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五十镇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脱贫摘帽后,我们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互助县被评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县’,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首批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中共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在致辞中说。

  据悉,互助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0年前的6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3.6亿元,增长93.6%;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由10年前的2.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亿元,增长8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年前的10899元增长到2023年的23813元,增长118%。

  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青海土族研究会等单位和地区发来贺电、贺信。(完)

【编辑:房家梁】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完善农事服务 守好巴渝粮仓 - 广西因地制宜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游客

完善农事服务 守好巴渝粮仓

发布时间:2024-09-08 16:11:35 来源: sp20240908

   春天的阳光温柔地照在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青云村一片坡地上,几台旋耕机在阳光下“突突突”地轰鸣着,来来回回翻出一道道泥垅。

   “这块地准备好了就抓紧种玉米喽!”青云村党支部书记程禹顺着田坎大踏步走过来,一边查看机耕情况一边盘算,最近农机都在忙,今天调了两台去邻村,马上又要组织农机队去紧挨着的四川省邻水县。

   青云村曾经是长寿区有名的“空心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奇缺,一度面临“农活没人干、农田没人种”的窘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长寿区和云台镇引导村里成立青云农机股份合作社,支持合作社购买添置旋耕机、拖拉机和无人机等农业机械,选派青壮年骨干系统学习操作技术和管理知识。

   很快,青云农机股份合作社的农机服务就打响了品牌,青云村也从“空心村”变成了“明星村”。

   “我们的春耕、秋耕、无人机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先是从本村走到邻村,后来又从邻村走到邻县,现在已经走出重庆走到了邻省。”程禹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去年合作社收入超过200万元,拿出一部分改善了村容村貌,村里原来的撂荒地也全部被合作社改造成了良田。

   长寿区处于龙溪河流域,流域内的百万亩巴渝粮仓是重庆的粮食主产区。长寿区锚定区域“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在重庆率先制订全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规划,以全链条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质效,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在巴渝粮仓社会化服务(长寿)中心的数智化育秧棚内,几千盘秧苗已抽出嫩芽,一眼望去满目青翠。“大棚育秧时间能缩短一半,能够节约大量人力,秧苗虫害病害也少多了。但是大棚育秧要求恒温恒湿,什么时候需要喷水、什么时候需要调节温度,都实现了数字化监测和智能化控制。”长寿区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科科长孟玉山介绍,这个中心不仅有自动化播种线和数智化育秧棚,还有满足不同类别粮油烘干需求的烘干中心,目前已经给19个乡镇为农服务中心、60个村级为农服务站提供了全托管、多环节、订单式服务,服务耕地面积约为15万亩,预计几年内超过50万亩。

   “我们今年还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长寿区启动了适合丘陵山区农业耕作的第三代智能农机研发。”长寿区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晓伟说,长寿区正逐步完善行业部门与村集体、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共享的数字平台,加紧打造集加工、品控、物流、创业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农业枢纽,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本报记者 张国圣 黄汉鑫)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