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59所院校参加2024东莞市校企洽谈会

发布时间:2024-08-20 16:17:24 来源: sp20240820

   中新网 东莞4月24日电 (许青青 李纯)2024东莞市(第十五届)校企洽谈会23日至24日在东莞市举行,259所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和超过1300家优质莞企齐聚东莞,火热洽谈。

23日至24日,2024东莞市(第十五届)校企洽谈会举行。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供图

  据介绍,本届校企洽谈会持续聚焦“链群对接”,加强产业链和专业群精准对接,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和院校架起沟通桥梁,实现院校、人才和企业精准匹配。

  此次洽谈会共邀请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地区259所各类型院校参会,参会院校的数量、层次、区域范围均创历届新高。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洽谈的院校中,33所拥有师范类专业,覆盖32个城市,涵盖77个专业门类;51所拥有医学类专业,来自全国45个城市,涵盖87个专业门类。

2024东莞市(第十五届)校企洽谈会现场。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供图

  据悉,这些院校与东莞企业的主要合作意向包括毕业生输送、实习和见习基地建设、产学研融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以及寒暑假实践等,未来有机会为东莞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本届洽谈会还首次特别设置33个镇街(园区)专区,全方位展现东莞市各镇街(园区)的产业结构与独特文化魅力,进一步促进镇街及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2024东莞市(第十五届)校企洽谈会火热进行。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供图

  澳门科技大学创业就业发展中心督导员廖光敏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校企洽谈会。她表示,本届校企洽谈会安排很到位,将让学生加深对东莞企业的了解,希望能够为东莞企业输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东莞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希望通过校企洽谈会等一系列平台,招揽更多高质量人才聚焦东莞、留在东莞、爱上东莞。(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 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 山西临汾安泽县山火已得到基本控制 超两千人参与救援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 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发布时间:2024-08-20 16:17:25 来源: sp202408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对国际旅行的限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国内教学国际化程度较低;学分互认机制有待建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香港锡兰集团董事长凌俊杰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前外国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还存在一些障碍。

  国内高校、学者、留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北京一些高校了解到,新冠疫情后,像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虽然招生情况出现较好的恢复势头,但客观问题依然存在。

  “刚来中国读书时,汉语确实是一大障碍,有些老师讲课习惯用中文,很少用英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萨马德·阿里说,尤其在和老师讨论数据时倍感困惑,加大了学习难度。

  “很多课程没有英文授课形式,我们无法学习想了解的内容。”法国留学生皮埃尔·艾克斯白赫说。

  对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工作办公室)教师、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潘萌认为:“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语言关’是必须经历的,高校可以适当提升英语、中英双语授课比重,给予外国学生更多课程选择空间,也可以积极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通过加强中外学生交流,促进留学生参与校内活动和社会活动,提升留学生的中文能力和在华生活的适应性。”

  “我校硕博(留学生)均为全英文授课,本科(留学)生为汉语授课,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全英文授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刘笑非表示,学校会鼓励继续增加全英文课程以满足更多国外学生的求学需求,也将在更多的专业和学科面向留学生招生,并考虑建设全英文本科生专业,增加和扩大本科生的留学生数量和规模。

  凌俊杰介绍,由于内地目前没有关于课外学习时间比例的国家规定,与港澳高校普遍采用的和国际接轨的ECTS (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在计算方法上有明显差异,导致学分互认工作需要逐个高校推进,成为来华交换生学习后获得所在国高校承认的主要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潘萌认为,国内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学分国际认定标准,提升中国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通过简化课程认定手续等措施,帮助留学生解决来华留学障碍。

  “香港本地高校在课程设置、学分机制方面与国际接轨,可以作为留学生来华的‘第一站’和‘交流站’。”凌俊杰建议用好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做好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工作。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他建议推动青年交往国际化,鼓励国际青年前往香港、内地交流,一方面,在港高校设立面向国际学生的“内地交流计划”,鼓励在港留学生前往内地高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在港成立专注组织国际青年交流的社会团体,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国际青年对内地的正向认知,为今后赴华留学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推动建立英文课程共享机制,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方面独树一帜,他建议通过内地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接入香港高校的英文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资源,降低留学生来华学习的语言门槛,提升内地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

  再者,加强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

  凌俊杰建议通过借鉴内地已有的“联盟”模式,批量打通内地和香港高校间的学分转换机制,提升内地高校的整体国际吸引力。例如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通过遴选各校最具特色的课程,开放给各合作院校学生进行跨校选修,实现学分互认。

  “未来可以通过‘1+X’的合作模式,把‘结对子’拓展为‘结联盟’,推动香港高校和多所教学特色相近、专业设置类似的内地高校,形成小型的课程学分互认‘联盟’,共同构建起一个学分互通、‘并船’开放的国际化教育生态圈。”凌俊杰提出。

  “国家留学基金委、留服中心等单位组织的‘留学中国’等品牌的来华留学教育展可以有计划地增加国家地区范围和次数,多手段、多渠道向更多外国学生宣传我国不同高校的特色专业和项目,从而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谈到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的建议,刘笑非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家层面继续保持和深化来华留学的战略定位,教育系统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开阔眼界,透彻理解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含义。”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杨曦补充道。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璐璐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