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饮食)贵州折耳根:“难吃榜”上前三名,“好吃嘴”里小清新

发布时间:2024-07-24 15:38:40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社 贵阳4月21日电 题:贵州折耳根:“难吃榜”上前三名,“好吃嘴”里小清新

  作者 周燕玲

  在中国美食界,折耳根常年稳居“最难吃蔬菜榜”前三名,其霸道味道和特殊口感令许多食客望而生畏。不过在中国西南地区,折耳根却是不少民众的“心头肉”,据不完全统计,仅贵州地区每年就要吃掉20万吨折耳根。

2024年2月,贵阳的新鲜折耳根。  周燕玲 摄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本草纲目》记载“其叶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当代作家汪曾祺曾在《五味》中描述这种味道:“苦,倒是不要紧,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折耳根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常年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湿地草丛边。虽然四季都有,但早春的野生折耳根最为鲜嫩,循着冒出暗红色嫩芽的地方挖开泥土,细细白白的折耳根就出现在眼前。

  挖回家的折耳根淘洗干净,掐成短截,放进盆里,加一把辣椒、蒜泥、少许盐和白糖,淋上酱油、醋等佐料,撒上香菜搅拌,还未入口,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清香味。轻轻一咬,根茎中的嫩汁就带着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芬芳”爆满口腔。

图为凉拌折耳根。  周燕玲 摄

  “离家在外最想念的就是这道凉菜,酸辣可口、脆爽鲜香。”从贵州嫁到台湾的付小琴告诉记者,折耳根既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妈妈的味道”,是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而对于贵州八旬老人周礼光而言,从前折耳根多以凉拌酸菜杆为主,主要是为了“下饭”,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折耳根多与肉类搭配,起到解腻养生的作用。

  药食同源的折耳根,因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等功效,也被贵州人称为“护体神器”。除了凉拌,还可炒腊肉、煮火锅,各种特色小吃、蘸水、烧烤等也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气质独特”的折耳根不仅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热议,还频频跨界与咖啡、酸奶、冰激凌、柠檬茶等搭档,不断解锁年轻人的新味蕾。

图为贵阳市区一家冷饮店售卖的折耳根柠檬茶。   周燕玲 摄

  在贵阳市区的黑石咖啡馆,折耳根美式就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尝鲜。玻璃杯中倒入冰块,加入散发草本清香的折耳根水和一根新鲜的折耳根,随后缓缓倒入浓缩咖啡液,最后加入些许迷迭香做点缀。

  “这款特调咖啡饮品2020年推出至今,一直都是店里的畅销款,听着重口味,实饮小清新。”黑石咖啡主理人雷鸣告诉记者,推出这款咖啡的出发点是将本地特色食材和咖啡进行本土化融合,向咖啡爱好者以及外地游客展示独有的贵州味道。

  折耳根美式咖啡的研发历时一个月,雷鸣说,要先研制出能被贵州以外的咖啡爱好者接受的折耳根汁作为美式咖啡的打底液,先后采用了榨汁、浸泡等生处理方式都不佳,最后想到小时候生病咳嗽时,家人会熬折耳根水服用以消炎止咳,口感带有植物清香且鱼腥味偏淡,所以最后用熬煮的折耳根汁水作为咖啡打底液。

图为贵阳一咖啡馆推出的折耳根美式咖啡。  周燕玲 摄

  “初入口,咖啡风味很清爽,多喝几口后,带着草本清香的折耳根在舌尖迸发出一缕回甜。”第一次尝试折耳根美式的广州女孩张珺琳说,折耳根与咖啡相结合,口感清新难忘。

  折耳根酸奶也是贵州年轻人的“新宠”,浓郁的酸奶与折耳根的草本香融为一体,入口还能嚼到折耳根的“果粒”。不少网友直呼:“口感新奇,让人回味无穷”“一步跨界出这么远,还能如此浑然天成,折耳根真是太太太能打了”。(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陕西绿色版图中的“她”力量:青春覆黄沙 绿洲久绵延 - 患者有呼必有应 湖南劳模医生赴疆指导首台脑起搏器手术

陕西绿色版图中的“她”力量:青春覆黄沙 绿洲久绵延

发布时间:2024-07-24 15:38:41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网 陕西榆林10月27日电 题:陕西绿色版图中的“她”力量:青春覆黄沙 绿洲久绵延

  作者 杨英琦

  “任谁都很难想象,这片广阔、茂密的林场曾是无边际的荒漠。”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向记者感慨道,“我来到这里是希望讲好过去的故事,让更多人记住这片绿洲从何而来、由谁而建,它又将如何生长、绵延。”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陕蒙交界处、毛乌素沙地的腹地,距陕西省榆林市城区65公里。因历代过度砍伐,植被屡遭破坏,曾经的榆林土地荒漠化日渐加剧,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更是处在风沙侵袭的险境中。

  “我很小就对风沙有着深刻记忆,那时春天抬眼就是漫天黄色的沙尘。可随着我长大,风沙越来越小了。”自小在榆林市长大的高艺玲对周遭变化深有体会。“直到我步入工作后才了解,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变化背后,先后累积了四百多位女孩深刻的青春。”

  1974年5月14日,由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成的“长城姑娘治沙连”正式成立,作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她们由此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治沙造林历程。

图为第一代治沙姑娘们列队出工时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解决住宿、用墨水瓶制成煤油灯识字看书……仅靠人拉肩扛,第一代治沙姑娘们用惊人的毅力战风沙、斗严寒、修水渠、造良田,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姑娘前赴后继,在这片荒漠“种下”自己的青春。

  数十年来,治沙姑娘们累计推平了沙丘800多座,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并栽植樟子松3000亩,栽植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令昔日寸草不生的大漠变成绿洲,使人迹罕至的荒野重现勃勃生机。

  机缘巧合下,对治沙连满怀钦慕之情的高艺玲也成了其中一员。“每当走过第一代女民兵栽种的老林场,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象几十年前的场景。在这片一无所有的沙地上如何运树苗,如何挖水渠,如何在树木存活率难以保证的荒漠里一棵一棵的前进……”虽然无法亲历,但高艺玲仍有种穿越时空的共情。

图为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俯瞰图。 朱乃锦 摄

  “治沙精神是永恒不变的,但治沙工作可以有新的方向。”作为新一代女民兵,高艺玲与同伴们的职责不再是种植劳作,而将重心放在了林场的持续维护与治沙精神的宣讲、传承中。“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新时代的治沙连为社会继续发挥‘造血功能’。”

  近年来,为从本土特色文化中挖掘生态文明资源,诠释治沙精神的时代内涵,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落成。依托新的运营模式,当地先后规划建设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史展览馆、民兵训练营、实弹射击馆、花海酒店、帐篷酒店等项目,成为集红色培训教育、国防教育、体育赛事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目的地。近五年来,已累计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散客80余万人次。

  70多年来,榆林市坚持“南治土、北治沙”,使全市林草覆盖率从初期的0.9%增至36%,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绿色成为该市发展的新“底色”。

  “女子民兵治沙连是治沙人的一个缩影。是这些治沙英雄不停歇的努力,让毛乌素‘沙漠’变‘沙地’,更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高艺玲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治沙精神不只存在于治沙女民兵中,而是所有治沙人的共鸣,“这种精神既传承于代代治沙人间,也化作了整个国家绿色版图、治沙事业的一部分,让绿意永驻。”(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