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成都!

发布时间:2024-09-14 22:32:54 来源: sp20240914

10月23日,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成都开幕,

来自五大洲59个国家和地区的

近300家华文媒体代表围绕

“融通中外,共谱新章”展开对话交流。

此次论坛探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

华文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在促进中外交流、民心相通、

文明互鉴中的作用。

四川美食美酒亮相华媒论坛。张浪 摄

论坛现场,

精美绝伦的面塑和果酱画,

经典川菜摆盘和美味点心,

大熊猫造型的川酒饮品,

以及大熊猫、川茶、川剧、

三星堆、四川美食等

特色文化元素的彩灯灯组吸引眼球,

不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掏出手机拍照留念。

自贡彩灯亮相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刘忠俊 摄

在论坛举办地成都,

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刚刚闭幕。

世界科幻大会期间,

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

超1200名嘉宾参会,

超过2万名幻迷共襄盛宴,

共开展了200余场主题沙龙。

10月18日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幕。王磊 摄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副主席、

雨果奖评选组组长戴夫·麦卡蒂

对本届世界科幻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希望在世界各地都能举办这样的盛会,

这次大会的科幻感十足,

成都是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绝佳之地。”

7月28日晚,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焰火组成“WELCOME”字样。毛建军 摄

你也一定还记得

今夏备受瞩目的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为全球青年

留下了恒久的青春记忆

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森超更是感慨:

“成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发现真正的中国!”

夜幕下的锦江。皮仲杰 摄

成都,

究竟有什么魅力

吸引着愈来愈多的盛会前来?

那不过是连续14年蝉联

“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连续10年稳居

“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

而已……

成都的生活

究竟有多安逸?

这里有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被联合国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成都,

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没错,火锅!

翻滚的牛油混杂着花椒的麻香,

是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的理由。

麻辣鲜香的火锅。唐小刚 摄

成都还有“一个人的火锅”,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冒菜,

还有一根根签子上,

美味的串串香。

串串香。孙雨彤 摄

钵钵鸡、芋儿鸡、肥肠粉、

跷脚牛肉、老妈蹄花、兔脑壳、

羊肉汤、冷锅鱼、荤豆花……

一说起成都的美食,

光看着这些名字,

已让人垂涎三尺。

藤椒、红油钵钵鸡。刘忠俊 摄

这里有悠闲的生活方式

人民公园里,

鹤鸣茶社经百年风雨,人声鼎沸,

喝茶、晒太阳、摆龙门阵……

闹中取静,慢慢啜饮,

这才是“老成都”的味道。

成都一茶馆内,坐满了“围炉煮茶”的顾客。安源 摄

在成都

从不缺有格调的书店

钟书阁、方所、言几又……

一个个“网红”书店的崛起

是成都人不负时光静好的体现。

钟书阁书店独特设计的内部空间。张浪 摄

一杯盖碗茶,一把竹椅,一张方桌,

闲适的时光背后,

蕴藏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里有“高颜值”的景点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

至今诉说着前人的智慧。

都江堰风光。曾岷 摄

“青城天下幽”

山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的青城山,

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何勃 摄

“诗圣”杜甫旅居成都时的“茅草屋”,

向世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杜甫草堂。孙琳 摄

武侯祠、青羊宫、文殊院、

锦里、宽窄巷子、西岭雪山……

一个个颜值与底蕴并存的景点

吸引了无数来者。

这里有悠久历史积淀的独特韵味

成都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混合着泥土

倾倒出来的是一个

沉睡了三千多年的文化奇迹。

太阳神鸟。张浪 摄

文翁石室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

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

成都石室中学。张浪 摄

“蜀戏冠天下”的川剧

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妙语连篇,让人忍俊不禁。

川剧绝活

“变脸”“喷火”“水袖”表演

颇具特色,独树一帜。

身着川剧服装的青年走进人群。刘忠俊 摄

蜀锦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

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

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

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

大熊猫,也是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

可爱的大熊猫“滚滚”萌翻了无数游客。

正在吃竹笋的大熊猫“花花”。安源 摄

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

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

这里有时尚和现代的独特魅力

太古里、春熙路、环球中心

……

成都也不缺时尚和现代化的娱乐。

成都双子塔。王磊 摄

在成都,

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交相辉映,

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

共同造就了“优雅时尚”的独特文化魅力,

完美演绎“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傍晚的太古里游人如织。王磊 摄

根据今年携程发布的

《中秋国庆旅游总结报告》,

成都位居

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第三位。

成都春熙路街景。王磊 摄

成都为何受到游客青睐?

那是因为,

在成都有逛不完的旅游景点,

吃不完的美食,看不腻的大熊猫

享受不完的待客之道

……

AI也去了趟成都

来看看AI眼中的成都

人这一辈子

一定要去一趟成都!

【编辑:陈海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东西问丨邢菁华:华侨华人慈善事业何以薪火相传? - 韩大学教授评选韩国2023年度成语:“见利忘义”

东西问丨邢菁华:华侨华人慈善事业何以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4-09-14 22:32:55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社 北京3月19日电 题:华侨华人慈善事业何以薪火相传?

  ——专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邢菁华

   中新社 记者 徐文欣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8年过去,中国慈善事业不断完善,海外华侨华人的慈善事业也有了新变化与新发展。

  中华文化如何影响慈善文化发展?华侨华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方式、目的发生了哪些转变?日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邢菁华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讲述中华慈善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海外华侨华人对慈善文化的传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中华慈善文化如何影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邢菁华:从儒家的“仁爱”,到道家的“为善”、佛家的“慈悲”,再到墨家的“兼爱”……慈善是中华文化中不同文化流派的共同内核,慈善文化也以其对和谐的追求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慈善文化在观念、制度、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民间慈善力量逐渐兴起,并在慈善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慈善事业也超越财富的世俗含义,涉及社会责任、乡土情结、民族精神等诸多内容。

2024年1月,2023年度慈善盛典在北京举行。图为“年度榜样机构”颁奖现场。赵文宇 摄

   中新社 记者:华侨华人参与慈善事业的历程是怎样的?

  邢菁华:华侨华人参与慈善事业历史已久。早在一个多世纪前,海外中国侨民就通过侨汇、投资等方式救济家乡亲人、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这种习惯一直持续至今。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五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超过13亿元人民币;为举办北京奥运会,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近9.4亿元人民币建设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在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夕,全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侨胞共同参与、国内外侨社团和侨资企业鼎力支持,共捐赠约1.6亿元人民币、捐赠藏品6000多件建成华侨冰雪博物馆。

  华侨华人不仅惦记祖(籍)国的冷暖安危,而且反哺住在国社会。他们在海外重建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并形成各种社团。以血缘为纽带的宗亲会致力于祭祖、编族谱、建祠堂,并进行调解、救济、兴学办医等活动;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致力于促进同乡之间团结互助,谋求同乡福祉;以业缘为纽带的地域商会力图协助会员发展商业。

  “达则兼济天下”,取得成绩的华侨华人担当社会责任,自发组织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他们构筑起华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并形成了自发秩序与自生机制。

2020年2月,复旦大学多伦多校友会及多伦多当地华侨华人捐赠的一批医用防护物资在多伦多国际机场办妥上机手续,将发往武汉、上海等地,支持祖(籍)国和家乡抗疫。余瑞冬 摄

   中新社 记者:与早先移民相比,华裔新生代的“慈善观”发生了哪些转变?

  邢菁华:慈善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有着极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和社会因素。从早年侨民成立的“宗亲会”“会馆”等互助组织,到如今现代慈善事业多元化发展,华侨华人的慈善公益事业日渐成熟,捐助形式越来越多元,实现了从实物到资金、再到基金会专项捐款的转变;捐助地域越来越广泛,从祖(籍)国以侨乡为主拓展至辐射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区域;捐款领域越来越丰富,从以民生保障为主,拓宽至教育、医疗、突发事件乃至社会创新等各个方面。

  在代际更替中,华裔新生代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方面较以往有着明显不同,他们的“慈善观”也发生了转变。

  由华裔新生代所组成的新兴慈善社会群体,越来越多地在慈善公益事业中进行各种尝试,慈善信托、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创新方式方兴未艾。这些尝试与父辈的言传身教有关,也与其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变迁有关。

  新兴慈善社会群体不仅关注慈善的结果,而且重视慈善项目实施的过程,关心项目后期的运行及发展,他们借助数据、科技、媒体等技术,形成成熟的运作和管理经验,实现效率最大化。与此同时,他们以慈善事业吸纳专业化人才、进行专业化管理,主动积极参与慈善进程,从各自兴趣点出发,找到慈善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019年8月,博茨瓦纳卡萨内华人慈善关爱中心在博茨瓦纳北部城镇卡萨内揭牌。王曦 摄

   中新社 记者:当下,华侨华人发展慈善事业有何意义?

  邢菁华:慈善是全世界人类共通的语言,慈善文化渗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华慈善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中国长期倡导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发扬慈善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政府对慈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慈善的意愿也随之增长。中国国务院侨办启动“侨爱工程”、中国侨联发起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福建省侨联发起中国第一个省级华侨公益基金会——福建省华侨公益基金会……这些慈善项目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2017年11月,“侨爱工程——点亮藏区牧民新生活”青海项目在西宁启动,装载便携式太阳能电视的货车从西宁海湖体育中心出发。胡贵龙 摄

  海外华侨华人在祖(籍)国慷慨捐赠,为建立一个富裕、文明的中国贡献独特力量。他们参与慈善事业,不仅代表着对祖(籍)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也体现了人类向善的精神追求。当下,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需要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群体长期耕耘。

  展望未来,华侨华人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将为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完)

  受访者简介: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邢菁华

  邢菁华,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任致公党中央海外联络委员会(港澳台联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智库专家,首都统战智库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委员。主要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社会等领域,曾在《民族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风月同天:华侨华人行动者网络》等,任《企业史研究(第一辑)》副主编、《“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编委等。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