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出发 BSN年底将正式进入欧洲主流云服务市场

发布时间:2024-07-30 12:30:11 来源: sp20240730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据悉,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底层公共基础设施——区块链服务网络(BSN)近日与欧洲云计算方案提供商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这一设施将把产品部署在使用欧洲相关云技术的数据中心内,首批产品将于2023年10月底上线,预计到2023年底,还将完成在瑞士的云服务部署,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区块链服务网络将正式进入欧洲主流云服务市场。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商业逻辑和数据交互日趋复杂化,不同的业务场景和数据处理要求对于分布式技术和多方系统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明确。未来全球任何一个数据中心可能都需要在传统云管系统之外,再配备一套与之并行的分布式云技术,以使其具备大规模运行分布式多方系统的能力。BSN在设计之初即按照建设新一代云技术,服务于多方系统和应用的云基础设施理念来规划。前瞻性的理念加上数年的技术积累,使得BSN能够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BSN聚焦分布式技术发展,围绕数字经济需求开展部署,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数据中心节点规模最大的产业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为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还在促进全球分布式应用和产业健康长效发展,以及更好地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也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凭借日益增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在数字时代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持续加快中国技术、标准出海脚步,充分发挥技术领先优势,为实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底层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研发和顶层设计,并联合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和红枣科技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在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选择以“一带一路”作为出发点,逐步将“走出去”的步伐扩展至欧洲及全球市场。

BSN与欧洲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CloudSigma已达成协议,将其服务多方分布式系统的云技术体系引入CloudSigma的全球云服务网络中。根据协议,BSN将把BSN专网产品部署在使用CloudSigma云技术的云服务商数据中心内,首批将于2023年10月底上线,包括菲律宾的CTO Cloud和沙特的Virtual Vision;预计到2023年底,还将完成CloudSigma在瑞士的云服务上的部署,这也标志着BSN技术体系正式进入欧洲主流云服务市场。

BSN与CloudSigma的合作,让公有云服务商可快速在传统云服务基础上,提供服务于分布式多方系统及应用的专业云服务。基于双方各自的优势,这一合作将会帮助全球更多企业以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方式使用分布式技术和应用,从该领域的创新中受益。

从2018年发起成立BSN至今,五年来,国家信息中心不断推动BSN围绕关键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构建商业化平台并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在促进分布式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海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确保了中国在分布式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BSN还将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与创新优势,持续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将在国家信息中心的引领下,联合中国移动等单位加速推动分布式和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发展,助力中国成为分布式云技术领域的技术中心和规则制定者,帮助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引领全球,在新一轮数字技术发展竞争中占领先机。

(责编:申佳平、章斐然)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苹果向左华为向右 谁在“导演”手机价格战 - 山西大同发展“露营经济”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苹果向左华为向右 谁在“导演”手机价格战

发布时间:2024-07-30 12:30:12 来源: sp20240730

  1月15日,“苹果官网罕见大降价”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根据苹果中国官网活动预告,其将于1月18日—21日开启“迎新春限时优惠”。苹果称在活动期间,使用符合条件的支付方式购买指定产品,最高可省800元。虽然优惠力度不小,但仍然赶不上电商平台,或许在出货上难以掀起水花,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iPhone 15频频降价的同时,去年发售的华为Mate60仍然供不应求,一些渠道仍需要加价购买。

  在业内专家看来,无论是苹果降价还是华为加价,背后都有经销商的身影,一方面品牌需要经销商延伸其“触角”;但另一方面,双方在价格上也经常打架,在博弈中寻求平衡已成为常态。

  频频降价

  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此次苹果官网的促销政策超过以往,其中多个机型最高可立省500元,MacBook系列最高可立省800元,iPad系列机型最高可立省400元,Apple Watch SE可立省200元。

  虽然这是官方让利规模最大的一次好的,恐怕还是难掀起多大水花,相比第三方平台,苹果的降价多少显得“不痛不痒”。北京商报记者在第三方平台看到,拼多多百亿补贴下128G的iPhone 15最低价只需要4598元,苹果京东自营店128G的iPhone 15为5199元,而该机型苹果官方价格为5999元,也就是说即便降价之后,其也远高于拼多多上的售价。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了在第三方渠道购买,另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优先选择官网渠道,因为该渠道能保证14天无理由退货,对于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花呗分期等支付方式实行24期免息分期,有大学生用户对记者谈到,只有想买旗舰机型例如iPhone 15 Pro Max的时候才会选择官网分期付款,标准版相对而言售价不高,“没必要分期,而且也没什么吸引力。”

  实际上,近年来苹果几乎是每年都有官方促销。优惠券、限时立减等活动频频推出。

  供不应求

  与iPhone 1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Mate60,后者发布时间比前者早了半个月,但至今仍基本处于短缺状态。

  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等平台看到,华为Mate60的供应仍颇为紧张,在淘宝华为官方旗舰店内,乐臻版Mate60全部缺货,其中黑色、青色、和银色供应较为充足,但即便这样,上述三款手机的12GB+256GB、12GB+512GB仍然买不到现货。此外,即便是有货的手机,该店铺也标注着付款后30天内发货。

  在淘宝、京东上的经销商店铺内,华为Mate60也只是部分有货,青色和黑色机型比较容易买到,至于其他机型,工作人员表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货,至于Mate 60RS非凡大师系列,连工作人员称其从来没拿到过现货。

  采访中有经销商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现在手机发售即断货已经成了常态,不仅是华为Mate60,小米、vivo、OPPO的旗舰机型都需要加价才能拿到,而且打包销售的情况很常见,有些经销商拿手机壳、钢化膜与手机本身做成一个套餐,消费者必须全套购买,溢价往往在500—1000元间。

  至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背后,是否有人囤积居奇,经销商也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诚谈到,手里有货的人肯定会观望风向,越涨越不卖,即便要卖的话,也几乎是一台手机一个价,不会整批出货。当然价格回落也有明确的时间点,那就是等品牌官网或线下门店大批现货到货,或者不受限制的接受用户预订开始,其他渠道的价格才会回归合理区间。

  价格起落背后

  在业内观点看来,无论是苹果频频降价,还是华为手机供不应求,在这背后经销渠道总扮演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一般来说,手机厂商没可能也没力量直接控制下游售价,这样不仅有垄断的嫌疑,投给你是也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无法让厂商根据反馈来调节产能。包括苹果在内的手机品牌,其通常做法是,严格管控、审查经销商的资质,尽可能不让无资质的商贩得到货源。专家称,至于价格方面,虽然涉及机密,具体数字难以公开,但手机厂商给到经销商的价格肯定远远低于市场零售价。

  不过品牌和经销商之间也会打架。专家指出,iPhone 15官网降价的速度追不上第三方便是一个例证。长期以来,iPhone在国内一直定位在高端市场,不会为了增加出货而损失品牌形象,所以在降价动作上,苹果一直较为“矜持”,但电商平台对此并不在乎,相反iPhone在网上的售价越低,越是让消费者觉得该网站议价能力强,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这对淘宝、拼多多等电商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宣传。

  除了在品牌定位上的分歧,在利益上,经销商和品牌之间也可能产生分配不均的情况。在采访中有经销商对北京商报记者直言,新手机上市的两个月以内,“根本别想从官方买到,因为他们那里根本没货”,经销商表示,“如果手机都让他们卖了,那我们吃什么”。另有“黄牛”对记者称,从大经销商处囤货倒卖已经是潜规则,“不然我们手里的货哪来的”。

  在专家看来,手机供应链的灰色地带难以避免,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手机这种产品的特性,就决定其必须依赖分销网络,而不可能完全直销,因为对品牌而言,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市场,即便品牌能在大城市设立直营店,但县、乡、镇一级的市场,仍然需要分销商推动。如今各大品牌均有平价产品条线,而下沉市场正是其必争之地。

  专家指出,在这种背景下,经销商帮企业承担了品牌宣传、库存调节、市场反馈多重责任,产品收入也理应由各方分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品牌与渠道商还要在博弈中不断寻求平衡点。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