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续千年文脉 绘“诗意长江”

发布时间:2024-09-11 21:29:09 来源: sp20240911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

  从世界屋脊发源、穿过高山峡谷,至平坦处温柔入海,长江用千百种旋律谱写了多样包容的长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3年10月10日下午,芦花飘飘,秋雨绵绵,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详细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

  江西省152公里长江岸线全部在九江境内,天然地理优势让九江成为江西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域。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建设正式启动,总长度约11公里。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当地将琵琶亭、浔阳楼等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建设“最美长江岸线”,围绕白鹿洞书院等做好江西千年书院文化遗存保护项目,彰显“诗意长江”。

  “长江岸线的变化真的很大,水更清了,岸边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了,家门口健身休闲有了好去处。”在长江岸边长大的李慧,最近常与朋友穿着古装到这里拍照打卡。

  “生活环境的改善是百姓幸福的源头。”九江市浔阳区白水湖街道琵琶亭社区党委书记曹礼成说,环境美了,风景好了,提升了大家保护长江、传承长江文化的积极性。

  进入新时代,长江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2016年1月,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时强调,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我们的承诺是绝不让一滴油和超标污水流入长江。”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环保管理高级专家唐安中说,“今后,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企业,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石化名片贡献力量。”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10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一次强调“长江文化”。从“修复生态环境”到“长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寄予深切期望。

  九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居江西省全省之冠,一个又一个非遗项目成为长江文化璀璨的明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是流行于湖口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以竹木、铁丝,编织出龙的形体。“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后继有人。”“湖口草龙”江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喻远丽30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办手工艺讲堂,进校园公益教授学生。她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这种传统手工艺,很开心。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长江两岸的人们正用心用情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文化中国行 | 专访常沙娜:花开敦煌 一生所望 - 租房合同到期租客物品未清空房东能继续索要房租吗?

文化中国行 | 专访常沙娜:花开敦煌 一生所望

发布时间:2024-09-11 21:29:11 来源: sp20240911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面向公众开放,93岁著名艺术家、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93岁的常沙娜回忆起她在敦煌度过的少年时代的苦乐参半的经历时,情不自禁地微笑。上世纪40年代,她12岁时来到了敦煌。她的父亲常书鸿(1904-1994年),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院长,致力于保护和保存洞窟内的壁画和佛像。

  这位年轻女孩在沙漠中忍受着严酷的生活条件,与父亲一起临摹和保护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教雕像,并通过她的绘画和设计,培养了对敦煌的终生热爱,这种热爱一直延续到现在,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在巡回展览《敦煌永恒之美》中。

  艺术家常沙娜的作品在北京举办的巡回展览《敦煌永恒之美》中展出,包括《三角梅和蝴蝶》。“敦煌是我的家乡。父亲经常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2014年,著名设计师和敦煌艺术学者常沙娜发起了一场名为《敦煌永恒之美》的巡回展览。自首次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首映以来,这场由她和她的父亲创作的作品展示了受到敦煌庞大艺术珍藏启发的作品,已经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提高了保护敦煌遗产重要性的意识。

  最近,该展览回到首都,最新一期展览将在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展出,展期至10月27日。

  这场展览向一个家族致敬,传承了父亲传给女儿的使命,历时八十多年。这段旅程始于常书鸿决定放弃巴黎的生活,放弃良好前景,回到祖国追寻一个梦想和使命,当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

  他毕业于著名的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并在著名的巴黎沙龙获奖。

  如果1935年秋天的一天他没有在街边卖书的书摊上拿起保罗·佩利奥的《敦煌石窟图录》,他本来可能会追求自己作为职业艺术家的潜力。这套六卷的书籍展示了300多幅壁画和雕像的照片,揭示了跨越千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非凡宝库。

  多年后,常书鸿回忆起看到那些书籍中生动细节时的敬畏之情,他在书中发现了他以前不曾了解的祖国历史。

  他曾经说过:“(壁画中的笔触)强劲有力,甚至比野兽派的作品更加大胆,结构赋予了一种宏伟感,描绘的人物看起来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后来,他参观了吉美博物馆,在那里他看到了西方探险家从敦煌掠夺来的文物,进一步加深了他想要回国揭示敦煌奥秘的愿望。

  常沙娜出生在里昂,在巴黎生活到6岁。在抗日战争(1931-1945年)混乱的时期,他们一家回到了中国。他们最初定居在重庆,她在那里上小学——她仍然记得一些当地方言。1943年底,她经过漫长、颠簸的航程,最终来到了敦煌。

  她被那里沙漠的恶劣自然环境所震撼——经常受到沙尘和大风的侵扰。物质上的舒适是稀缺的。这或许有些讽刺,考虑到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艺术和文化交流绿洲的遗产。

  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在敦煌吃的第一顿饭:一碗加了盐和醋的面条。

  “我记得当时我问,‘怎么没有肉或蔬菜?’爸爸看起来有点尴尬地说:‘太晚了。明天会有羊肉的。’后来我意识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什么都没有,”她回忆道。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我父亲努力种花种菜。他非常努力。”

  然而,敦煌用不同的方式滋养了这个小女孩。“我走进洞窟的那一刻,眼花缭乱。洞窟没有门,面向东方,让阳光照进来。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壁画和雕像,色彩鲜艳,遍布在洞窟中,”她说。

  然后,她跟随父亲和其他在洞窟中工作的艺术家的脚步。她遵循他们的指导,也复制了不同时期的美丽壁画和雕像。

  她的日常生活还包括练习书法、学习法语、学习中文和西方艺术史,由与她父亲一起研究敦煌的艺术家教授的课程。

  她的儿子崔东辉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副院长,他说:“上世纪40年代在墙上的几幅大型经编(或经幡)复制作品展示了她接受的严格训练和她积累的对敦煌的理解,她掌握的基本技能使她能够理解壁画中人物之间的构图和关系。”

  17岁时,她前往美国波士顿学习艺术和博物馆学两年。1950年底回国后,她协助父亲在故宫举办了一场敦煌艺术展览,他们的壁画和雕像复制品也在那里展出。

  这些作品引起了著名建筑师和学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注意。

  林徽因被常沙娜的天赋和对敦煌的奉献所感动,帮助她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担任助教。

  林徽因希望将这位年轻女孩介绍到设计和教育领域,让她开发新的方式来保持敦煌和其他传统艺术的传承。

  林徽因是常沙娜的重要影响之一,她鼓励她将敦煌元素融入生活的许多方面。林带她去制造珐琅器皿和瓷器的工厂,以获取关于如何给传统艺术和工艺品注入现代活力的灵感。

  “林说,你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并与传统之美共生共存,”常沙娜说。

  常沙娜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书。作为一名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她参与了几个国家项目,将壁画、建筑和佛教洞窟中的图案和纹样融入其中,这些都丰富了她的少年时代。

  她设计了以敦煌造景(天花板)图案和白鸽为特色的丝巾,这些丝巾被选为1952年北京会议上国际代表团的礼物。

  多年后,她成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装饰设计团队的成员,在那段时间里,她学会了不仅考虑美学,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功能和材料。

  几十年后,她在北京几个标志性场所将敦煌艺术融入到她的设计中,包括民族文化宫和首都剧院。《敦煌永恒之美》展览是她继续传承父亲承诺的最新努力。

  她回忆起十年前举办巡回展览的时候。“许多人说,你年纪大了,不应该再忙于这些事情。我始终牢记父亲传承敦煌遗产的愿望,因此,我总是感到充满活力,”她说。

  “这个展览已经在数十个城市巡回展出,只要我还能行走和交谈,我将继续推广敦煌艺术。这是对我父亲和我的导师林徽因的致敬,尤其是在这个纪念他们120周年诞辰的年份。”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