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苏台邻里节在江苏宿迁启动

发布时间:2024-09-14 10:24:44 来源: sp20240914

新华社南京6月1日电(记者陆华东)1日,首届苏台邻里节开幕式暨“我们的节日·端午”海峡两岸(宿迁)龙舟邀请赛在江苏宿迁举行,100余位台胞跨越海峡来到大陆走亲访友、参访交流,数千名市民游客热情参与。

开幕式上,两岸青年、艺术工作者表演了舞蹈、京剧、歌仔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发布了首届苏台邻里节系列活动和2024年宿迁市“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

钓粽子、端午投壶、悠悠艾草香、彩丝缠香囊,海峡两岸(宿迁)端午文化市集充分融合端午、美酒和汉服文化,两岸同胞在品尝两岸特色农产品、品鉴两岸美酒、体验两岸端午民俗中,进行了一场跨越海峡的亲密文化互动。

“这是我们宜兰特产葱明面、葱明饼、虾饼,欢迎大家品尝、购买。”来自台湾宜兰的朱政源第一次来大陆,现场大陆民众不断询问、购买,让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此类活动多多举办,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与农产品互通有无。”他说。

市集上,记者偶遇来自台北的台胞石育全,他在宿迁工作、创业已有9年。在大陆生活多年,他亲身感受到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比如端午节,两岸都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

在龙舟赛现场,随着发令枪响,两岸龙舟队如箭离弦、乘“龙”破浪。古黄河上,白浪翻飞、你追我赶。古黄河两岸,两岸同胞共同为选手呐喊助威,号子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江苏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表示,将把苏台邻里节打造成为两岸同胞开展基层合作、增进互动体验、畅叙亲情友情的交流平台,打造成广大台胞共享祖国好山好水和发展成果的无障碍通道。

首届苏台邻里节共设开幕式暨海峡两岸(宿迁)龙舟邀请赛、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会、台湾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研学宿迁行等系列活动,将持续到今年10月。

(责编:艾雯、刘洁妍)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弘扬锣鼓文化 山西太原800余人同台竞技擂战鼓 - 春节4.74亿出游人次创新高,流动的中国活力“热辣滚烫”

弘扬锣鼓文化 山西太原800余人同台竞技擂战鼓

发布时间:2024-09-14 10:24:46 来源: sp20240914

原标题:弘扬锣鼓文化 山西太原800余人同台竞技擂战鼓

将明代重臣王琼的壮志豪情搬上现代舞台的《唐风晋韵·王琼战鼓》;犹有万马奔腾的《风飙》;将地方特色融入表演的《迎泽鼓韵》……8月1日,山西省太原市,各具特色的锣鼓队伍诠释别样风采。

当日,2024年太原市锣鼓大赛在太原市小店区举行,来自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12支锣鼓代表队共800余人参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锣鼓文化,挖掘和保护民间鼓乐艺术。

锣鼓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有着“无鼓不成乐”之说。太原锣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形成大约在南宋宁宗年间,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层次分明,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

近年来,太原市各参赛锣鼓队在民间传统锣鼓乐曲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元素,表演形式不断演变创新。小店区委常委、副区长杜俊霞介绍,此次活动不仅是为了展示锣鼓艺术文化内涵,也是彰显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群鼓齐鸣,锣声嘹亮,雄壮的锣鼓声响彻云霄。《八音锣鼓·华夏之声》作为开场表演,拉开比赛帷幕,赢得观众喝彩。

赛场上,各参赛队伍锣鼓争锋,尽显锣鼓文化魅力。其中,小店区选送的《唐风晋韵·王琼战鼓》将明代重臣王琼的壮志豪情搬到现代舞台上,多种鼓点节奏错落有致,气势雄浑,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徐县选送的《风飙》鼓声如雷,锣声震耳,整个赛场上犹有万马奔腾,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万柏林区选送的《钹鼓飞灵》花钹舞起,鼓伴钹、钹随鼓,鼓声震天;迎泽区的《迎泽鼓韵》将地方特色融入表演,抑扬顿挫的锣鼓声,传达当地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此外,晋源区选送的《铙钹飞舞·盛世鼓韵》、娄烦县选送的《时代先锋》、古交市选送的《古城古韵》等作品,以激昂、豪迈的节奏敲出澎湃的气势,时刚时柔、时轻时重,张弛有度,“舞”与“武”的融合,向民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多彩、富有韵律的画面。

此次锣鼓大赛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中共小店区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是太原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杜俊霞说,希望各位参赛选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大家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推动锣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吴琼)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