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观念碰撞中寻找自我(新作评介)

发布时间:2024-09-19 22:19:21 来源: sp20240919

近年来,青年作家石一枫以对社会问题强烈的现实关怀备受文坛瞩目。他的新作《逍遥仙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深厚的北京文化底蕴。小说中最能代表老北京文化的“道爷”,本是京郊一个村子的村长,当年带领村民种菜,坚持不用农药化肥,最终因品质好,菜价比别处高出许多。道爷说:“北京人讲究个有里有面儿,不光是对人,对事儿也一样。”早年“农转非”时村民争相将户口迁出,道爷自愿替他们养活老娘、认领土地。拆迁后,道爷一家歪打正着分到“半扇楼”,却被那些失去机会的村民嫉妒。道爷成为“吃播网红”后,被“我”以情义相劝同意为饭馆代言,结果却因剧组收了昧心钱,被网民当作替罪羊攻击,以致患上厌食症。在这个传统的老北京人身上,凝聚了时代巨变面前新旧道德观、价值观的抵牾与纠结,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道爷带着一种“拧巴”的状态跟那些嫉妒他的村民、女儿甚至自己较劲。作家以犀利的眼光深挖这个人物身上的文化根脉与矛盾根源。陷于网络风波中的道爷感慨道:“一辈子不想亏欠别人,怎么老被戳脊梁骨呢?”他的话,既道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与道德困惑,也代表着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

以文化视角观之,《逍遥仙儿》里的每个人物都代表一种文化立场。如果说道爷代表老北京文化,苏雅纹则代表“新北京人”的文化。表面看来,两种文化在教育理念上产生了水火不容的冲突,其背后则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碰撞与交锋:被苏雅纹“开化”了的王大莲与父亲道爷的斗争成为两种文化的较量。长期以来,王大莲唯父亲马首是瞻,为照顾父亲放弃去城里读书的机会,甚至连丈夫都是因为给父亲掏炕灰而认识的“六”。浸淫在传统伦理中的王大莲,是父亲的左膀右臂,是孩子们的母亲,是坐拥高档房产的富婆,却不是她自己。在苏雅纹的现代精英文化启发下,王大莲毅然向父亲发起了强攻,脱离了父亲的控制,活出了一个崭新的、独立的自我。然而,过去活在父亲脸色下的王大莲,后来却活在了苏雅纹的脸色里。王大莲的精神困惑是一种一夜暴富的拆迁户的心灵迷失,也是一种传统伦理遭遇现代价值观冲击后的不知所措。一向孤高冷傲、条理清晰的“新北京人”苏雅纹似乎一直清楚自己要什么,她熟稔各种外国教育理念,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培养成“中西合璧”的学霸。当儿子因拔苗助长出现心理问题时,“特别能战斗”的她似乎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信奉“都是为了孩子”的盲目跟风者。

小说最后,经历过从贫穷到一夜暴富、从暴饮暴食到厌食、从被人推举到被人谩骂的道爷彻悟,离开了喧闹的都市,来到远郊一个小村庄干起了种菜老本行。当女儿王大莲提议拆掉小院那堵墙时,道爷说:“隔开也有隔开的道理,或者给它开个门也行。”在与女儿较劲的过程中,老人已接受并理解了现代家庭秩序的改变,不再勉强女儿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什么叫众乐乐?那就是拿你的乐也当了别人的乐儿,这就难免强迫别人乐,不公道,倒不如各自乐和各自的。”道爷的心不再拧巴,不再跟人较劲,不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但那份仁义、公道、诚信还在,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依旧。小说以道爷的“悟道”回答了错综复杂的教育问题,给人一种清明的启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中,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有独立的思考、清醒的认识、坚定的选择,唯其如此,才能不陷入“内卷”的漩涡。

这部小说虽以教育为题材,但其承载的思想内涵超过教育本身。题名《逍遥仙儿》意味着作品旨在探讨现代人如何在驳杂的教育理念更迭中葆有一颗清澈的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以文化为源头获取高远的眼光、大气的格局、宽广的心胸以及超然世外的心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纠结中寻找平衡,最终建立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石一枫的创作立场是平民化的。从《特别能战斗》《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到《逍遥仙儿》,他一直着力塑造社会变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力求追索人物心灵发展历程,透视时代风云,以达到启发人们现实思考的创作宗旨。《逍遥仙儿》进一步证明,石一枫已成为北京作家中一位风格鲜明的青年作家。

(作者系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连香、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行走赣鄱看非遗:大手小手共绘羽毛画 非遗创作年味浓 - 印尼首届总统杯世界龙狮锦标赛开幕

行走赣鄱看非遗:大手小手共绘羽毛画 非遗创作年味浓

发布时间:2024-09-19 22:19:22 来源: sp20240919

   中新网 江西共青城2月27日电(巫发阳 何雨晴 涂鑫)近日,走进江西九江市共青城市儿童活动中心,在羽毛画非遗传承人曾娟的带领下,小朋友们正在全神贯注地挑选合适的羽毛,随后小心翼翼地拼接成“龙”“春”“福”“吉祥”“元宵”等字。

  “今年是龙年,我带着小朋友们用羽毛拼吉祥字,一方面图个新年好彩头,另一方面想让小朋友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从而爱上非遗。”曾娟解释说。

图为共青城市儿童活动中心内,在羽毛画非遗传承人曾娟(左二)的带领下,小朋友们正在创作羽毛画作品。宋燕燕 摄

  据了解,羽毛画于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羽毛画是利用禽鸟类羽毛粘贴在平面的纸、布或绢上的一种图画,既可以作壁饰用,又可以配以画框作装饰画用。

  “2020年,我开始跟着张林发老师学习羽毛画,共同创作羽毛画作品前往各地参展。”曾娟回忆说,后来,为了进一步推广羽毛画这项非遗技艺,她开始制作系统性的羽毛画创作课程,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照猫画虎”,从而创作出简单好看的羽毛画作品。

  何国瑞小朋友正在用羽毛拼接“春”字,他开心地说,“我和我妈妈、我姐姐一起来这里制作羽毛画,我们一起把羽毛贴成一幅字,我觉得很好玩、很开心。”

图为共青城市儿童活动中心内,何国瑞小朋友用羽毛拼接完“春”字后正在署名。宋燕燕 摄

  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曾娟感慨地说:“有的小朋友对羽毛画非常感兴趣,每次公益课都会报名参加,制作出来的羽毛画也越来越好看,我同样感到很开心、很欣慰。”

  “我们妇联开设非遗羽毛画公益课,主要是想让小朋友和家长们更多地接触、了解共青城羽毛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进一步扩大共青城羽毛画的知名度和知晓度。”共青城市妇女联合会儿童活动中心主任熊馨解释说,非遗羽毛画公益课于2023年5月开课,每周常态化开展一到两节课,目前一共开设了50余期课程。

图为共青城市儿童活动中心内,大家举着自己制作的羽毛画作品进行合影留念。宋燕燕 摄

  熊馨表示,大家非常喜欢非遗羽毛画公益课,每次开课都会爆满,有时还会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假日加开课程。他们做完羽毛画之后,都会带回家挂起来作为装饰画,成就感满满。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曾娟坚定地说,“共青城市丰富的羽毛资源为羽毛画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未来我会继续将栩栩如生的羽毛画与古朴雅致的中国画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羽毛画作品,推动这项非遗技艺走出共青城、走向江西、走向全国。”(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