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一场“战训联席会”

发布时间:2024-08-29 19:47:30 来源: sp20240829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中部战区空军某营,恰逢该营正在召开“战训联席会”。此前,官兵刚结束一场实战背景下战备拉动训练。该营营长告诉记者,这次联席会围绕战备拉动展开复盘讨论,参会人员除了全营业务骨干,还有3名专业带教导师和2名创客团队成员。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结合重要训练任务等时机,定期召开‘战训联席会’,共研战训问题。”这名营长说,“虽然每次会议时间不长,但含战量十足,解决了不少练兵备战中的重难点问题。”

近年来,该营装备加速升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营党委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调研单位人才队伍现状,决定将培养上车能驾驶、进舱能操作、换岗能接替的“多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列入推动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推出主选结合、导师带教、创新引领的培育模式,紧贴使命任务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今天的训练中,装备车通信出现异常,高振宇迅速启动应急方案,最终任务顺利完成。”联席会上,营指挥员对通信技师高振宇的表现给予表扬。

从雷达操纵员到指控操纵员,再到通信技师,高振宇的成长进步得益于“主选结合”培育模式。为拓展成长路径,官兵在本专业考核达标后可选学新专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就能持证上岗。记者了解到,全营像高振宇这样熟悉两个以上专业的军士已有20余人。

“关于解决发射车地线连接操作繁琐的问题,我们创客团队有新想法……”随着讨论越来越热烈,创客团队负责人朱鹏宇接过话茬。为进一步激发官兵革新积极性,该营组建创客团队,鼓励大家立足岗位实践,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活动。

某型方舱构造复杂、线路繁多,一旦出现故障,容易影响战斗进程。为缩短故障排除时间,朱鹏宇带领创客团队认真研究线缆连接情况,并绘制形象的线路图,直观体现交互过程,以此为基础的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故障定位效率,平均故障排除时间缩短近一半。

一场联席会,几多新收获。会议结束,记者看到高振宇直接走向学习室,准备朝着“解锁”第4项专业技能发起冲锋;创客团队成员余升则告诉记者,他已主动请缨,展开改进地线连接操作的研究……(记者 李建文 特约通讯员 高思峰 赵第宇)

(责编:彭静、王潇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上海造长征火箭”迎来“200发生日”:那些年、那些火箭、那些人 -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新兴企业加码布局 香港经济充满韧性和活力

“上海造长征火箭”迎来“200发生日”:那些年、那些火箭、那些人

发布时间:2024-08-29 19:47:31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上海10月24日电 题:“上海造长征火箭”迎来“200发生日”:那些年、那些火箭、那些人

   中新网 记者 郑莹莹 马帅莎

  10月24日4时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顺利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2次发射,也是地处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简称:八院)抓总研制的第200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10月24日4时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陈龙亮 摄

  那些年:从历时30年到仅花5年

  1988年9月7日,八院首次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甲火箭成功首飞。

  2018年10月25日,八院抓总研制的“第100发”——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23年10月2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八院抓总研制的第200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从“第1发”到“第100发”,上海航天用了30年。而第二个“100发”,上海航天仅花了5年。

  那些火箭:“明星款”一路成长

  在逐梦苍穹的征途中,“上海造”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应势而起,在太空“书写”航天人的奋斗答卷。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两级运载火箭。至今,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共实施83次发射,运送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等“网红卫星乘客”。2022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实现了“15战15胜”,创下中国运载火箭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新纪录。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一箭20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拉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至今,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共实施了11次发射,“一箭多星”的“拼车”服务为小卫星发射市场带来新气象。

  “上海造”火箭还在“混动”上有所突破,实现固体助推与液体芯级的“跨界合作”。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这是中国首款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上海航天团队。 陈龙亮 摄

  那些人:一代接一代的奋斗征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我们的图纸都是靠手,一个点、一条线画出来的。为了等一个测试结果,我们经常睡在实验室里,去发射中心更是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自己带锅、带米,又当设计师又当厨师。”八院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第一代设计师熊福宝回忆说。

  他说,那个年代找点资料不容易,但大家就是有股“钻牛角尖”的劲头,对知识的渴望、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着航天人。

  “90后”青年技师徐超是上海航天总装团队中的一员,一直在总装一线。这一路走来,他不仅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通过翻阅工艺文件、设计图纸,增加了实践操作,不断提升自己对关键技术的掌握能力。

  火箭从点火升空到完成“卫星乘客”运送,有些只需花十多分钟,但其成熟历练之路,往往长达几十个春秋,这背后印刻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奋斗足迹。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长河中,航天人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奋斗的征途仍在继续。(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