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强大动力(深度关注·干部教育培训②)

发布时间:2024-07-25 11:39:41 来源: sp202407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今年以来,湖北省坚持以“一把手”领学促学,创新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市州党委书记谈认识、讲体会、定方向;各市州举办相应层级的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县(市、区)委书记讲思路、明举措、抓落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领学促学,“一把手”上讲台

  “我们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面融入数字、智能、低碳的发展大潮,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9月2日,武汉市厅局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举办,授课人是一位区委书记。

  主课堂讲得生动透彻,分课堂听得津津有味——武汉市四套班子成员、厅局级主要负责同志在主课堂现场参训,各区四套班子成员、区直部门和街道(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等在分课堂线上聆听。

  “讲台就像‘赛马场’,增强了学习的内生动力。”这位区委书记说。为了讲好在全市的这堂课,他多次与班子成员讨论,修改完善讲稿,展开深入调研,确保情况摸得清、问题找得准、学习领悟透。

  今年以来,湖北相对固定地选取每周四下午半天时间,组织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作为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市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全员讲,以讲促学、以讲督学,营造出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这样的登台授课还是头一次。怎么才能讲出水平、讲出特色?不少领导干部直言:“本领恐慌,压力很大”。

  “核心就是要深入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从中找准市级层面抓落实的具体路径,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坚决,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一位登台授过课的市委书记说。

  8月24日,黄冈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结合本市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在省一级培训班作专题交流。课程开门见山,点出基本市情、主要问题、发展思路等。短短一个半小时,将当前面临的困难、机遇讲得实在,参训的领导干部听得认真、收获很大。

  满满的干货,源于深入的学习和充足的准备。今年2月起,黄冈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省委关于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等工作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举办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等举措,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截至目前,湖北已有13名市州党委书记在省一级培训班登台授课。在“一把手”的带动下,各市州举办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通过组织领导干部上讲台,形成层层学习领会、层层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互学互鉴,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年销售花岗岩板材超过1.5亿平方米、产值300亿……石材产业是麻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

  “坚持以供应链思维改造产业体系,促进对外开放,主动加入经济大循环。”省一级培训班上,黄冈市提出推动工作的几个导向,让麻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受启发:“要转变过去硬拼资源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式、蛮拼成本的招商引资方式、豪拼经济实力的城乡建设方式,推进理念更新、动力转换、模式转变。”

  厘清了发展思路,推动工作就能事半功倍。麻城积极围绕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投资落户。

  不仅台下听课启发思路,还要上台讲课谋划发展。不少县(市、区)委书记既是省一级培训班的学员,又是市一级培训班讲课的主角,学习、消化、吸收的闭环链条进一步打通。

  在黄冈市县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市委常委围绕牵头负责的7个重点专题分别讲授辅导,每名常委讲授结束后,10名县(市区)委书记依次上台谈落实举措,现场打分、公开晒分。

  就“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罗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结合所学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度思考,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中力量做好农业产业体系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在现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找准定位,才能真正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是这次受访领导干部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2020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宜昌的不少城市标签都与长江大保护密切相关。

  在省一级培训班上,宜昌市以“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题作了专题交流,回答了宜昌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职能、必须干好什么等问题。

  “加强发展战略的空间统筹,构筑典范城市的理想空间格局”“划定刚性管控底图,守牢典范城市的生态屏障”“强化主城引领,提升典范城市的功能品质”……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这一目标,对各方面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拆解。

  以学促干,树立狠抓落实导向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检验培训成果如何,关键还要看抓落实是否到位。

  今年是武汉光谷成立35周年。3月底,在省一级培训班上,武汉市提出要“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7月29日,在市一级培训班上,东湖高新区又阐释了具体思路举措。

  “培训处处体现着狠抓落实的鲜明导向。‘一把手’亲自上台,紧贴工作实际谈思路、讲举措,围绕蓝图、规划图制定施工图、路线图,是一次紧密联系实际的经验分享。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大量抓工作、促落实的‘金点子’‘硬举措’。”一位东湖高新区干部说。

  培训结束后,东湖高新区坚持靶向施策、集中攻坚,针对产业链缺链、少链的问题,推出“世界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计划,制定全产业链发展方案;针对科技、产业“两张皮”,探索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体系,形成“需求挖掘—归集分类—供需匹配—实施推进—跟踪服务—评估反馈”的闭环链条。

  如何把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变为现实?怎样把省、市的规划部署落实到区县一级?作为省一级培训班分课堂的学员,宜昌市猇亭区委主要负责同志颇有感触:“关键是要在大局中找到自身发展的着力点,以学促干、狠抓落实。”

  结合本区实际,猇亭区锚定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先导区”的目标,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智慧平台,对每个单元流域和管网出口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预警、溯源分析,实现了“一图感知、一网调度、一体联动”;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三项行动……

  学习贴合实际,落实更有动力。“通过同台比学习、晒思路、亮业绩,领导干部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理解更深入了,谋划工作的思路更清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更实了,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我们要持续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在日常考核、巡视督查、专题调研中,加强对学习成果转化情况的了解和考核,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4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文化中国行 | 安徽濉溪:“古琴声”萦绕嵇康故里 - 空军工程大学多措并举培养打仗型军事人才

文化中国行 | 安徽濉溪:“古琴声”萦绕嵇康故里

发布时间:2024-07-25 11:39:42 来源: sp20240725

原标题:安徽濉溪:“古琴声”萦绕嵇康故里

濉水畔的古濉书院,百余年后,再度响起了悠扬的琴声。

重修后的古濉书院雕梁画栋,古雅清幽。6月18日,“万世师表”匾额下,一堂古琴课正在进行。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琴为什么长三尺六寸五分吗?因为这正对应着我们一年的光阴。而四寸的宽度,则代表着一年四季……”古濉书院教师志愿者张雨露一边抚琴,一边向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第二小学的孩子们讲解。

“目前我们已经免费开设了两期5个班次的古琴启蒙公益课,共21个孩子参加。”张雨露介绍,为助力濉溪打造“古琴之乡”,古濉书院召集本地古琴教师义务为少儿培训,目前已初具规模。

9岁的任凯馨正在练习琴曲,左手按弦,右手抹挑勾剔,有模有样。“你知道嵇康吗?”记者上前搭话。“当然!嵇康跟俺是老乡,也是‘竹林七贤’之首,俺的梦想就是学会他擅长弹奏的《广陵散》。”

“《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中国十大古琴曲有三首与濉溪密切相关,打造‘古琴之乡’,我们义不容辞。”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和记者一起走进文化馆琴室,10余位学员正在淮北市古琴协会会长刘恒玮带领下练琴,“他们中既有古琴爱好者,也有音乐教师。目前已有40名音乐教师参加文化馆公益培训。把他们教会,就能辐射带动更多少年儿童。”

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音乐教师王秋梅表示,“我现在一边学一边教,尽管无法让所有学生学会弹琴,但让更多学生了解古琴、学会欣赏,何尝不是美育呢?”

“打造‘古琴之乡’,濉溪将做好‘以琴育人、以琴会友、以琴促产’三篇文章。我们身后的嵇康琴馆就是‘三篇文章’的缩影之一,它不仅是一个集古琴研学、展示、演艺为一体的文化场馆,也将成为‘焕新’濉溪古城文旅线路的重要节点。”濉溪县政协主席刘铁告诉记者。

近年来,以打造“古琴之乡”为目标定位,濉溪推出创作演艺精品、强化古琴教育、培育产业体系等十项举措,不断提升古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让古琴走进当代、走进生活。

行走在濉溪,常常可见背琴少年,时时可闻悠悠琴声,这方古老的土地因一件古老的乐器,再度鲜活了起来。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责编:王连香、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