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遗址新发现“水坝”遗存 见证史前治水智慧

发布时间:2024-09-20 13:28:54 来源: sp20240920

   中新社 武汉11月29日电 (记者 梁婷)记者29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沙洋城河遗址新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水坝”遗存。专家推测其用于旱季供水、涝季排水,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治水智慧,为探索长江中游史前治水区域差异提供了关键样本。

11月14日,航拍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水坝”遗存。(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供图)

  据了解,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年—4500年。

  从2019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史前治水模式是考古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城河城址依水而建,但城址与城河支流间有高岗相隔。此次考古,在遗址城外泊阳湖、邓关台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

  城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彭小军接受电话采访时介绍说,“水坝”遗迹横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长260米,西最宽处为39米,地面可见最大高度为6.5米。

  综合前期勘探信息推断,“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在北部区域形成蓄水区,水资源借助北部岗地的人工沟进入城内,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

  彭小军表示,屈家岭文化时期,水利功能分解于不同聚落中,这些聚落共同构成了江汉平原治水体系。城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呈现出史前水利社会的“江汉特征”。(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香港区议会选举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 - 内蒙古:守碧水清流 展江湖之美

香港区议会选举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4-09-20 13:28:54 来源: sp20240920

  12月10日,香港特区第七届区议会选举成功举行,参选人拼品德、拼政纲、拼能力、拼干劲,选民踊跃投票,一批坚定爱国爱港、热诚为民服务、具备高素质、符合特区地区治理需要的优秀人才当选,选举过程公平公正、热烈有序。这是香港特区重塑区议会制度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充分展现了新区议会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具有香港特色的优质民主,充分展现了香港良政善治新气象,必将为香港特区完善地区治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进一步夯实由治及兴社会基础注入强大动能。

  在中央采取制定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等一系列标本兼治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后,香港特区依法及时重塑区议会制度,使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相关政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体系,对香港特区清除“乱”的根源、巩固“治”的基础,不断走向由治及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核心要义。香港特区区议会是香港特区政治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组成人员的产生办法和履职过程都必须落实“爱国者治港”,必须有利于选拔贤能爱国者。香港特区重塑区议会制度,准确落实香港基本法规定,正本清源、匡正祛邪,通过系统性改革使区议会彻底摆脱政治化、民粹化纷争泥潭,将区议会重新纳入基本法规定的正确轨道,确保区议会主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

  如今,香港正走向由治及兴新阶段,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是把香港建设好、发展好的迫切需要。重塑区议会是完善地区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香港特区重塑区议会制度,优化了区议会组成方式,强化了其咨询服务功能,并完善了区议员履职监察制度。新制度下,区议会能够在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统筹下切实发挥“咨政辅政”的积极作用,真正成为帮助特区政府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的管道,从而回应民众关切,促进良政善治。

  新起点展示新希望,新未来召唤新作为。相信新一届区议会议员一定会为市民添福祉、为地区做实事、为香港谋发展,当好用实实在在行动爱国爱港的表率,同为香港开新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1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