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排头兵 带出好队伍

发布时间:2024-08-03 14:34:50 来源: sp20240803

  前不久,东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某大队组织实战化考核。面对昼夜不间断考核,某拖船船长、二级上士葛鹏飞灵活指挥,带领全船战士顺利通过考核。

  当好“排头兵”,方能带出好队伍。谈及心得体会,葛鹏飞坦言:“平时敢说‘看我的’,关键时刻才能喊出‘跟我上’!”作为该船党支部书记,年初筹划军事训练时,葛鹏飞带领支部成员列出包含10余条军事训练任务在内的清单。其中,“提高军士骨干独立操纵能力”被写在第一条。

  带兵人作风好不好、过不过硬,往往决定着能不能真正让战士们信服,也决定着能不能形成“跟我上”的生动局面。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葛鹏飞坚持带头练、带头干,通过组织换岗训练、实操考核、故障检修,让全船战士岗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他所在党支部被基地评为“奋斗新时代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拖船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某大队,活跃着一支由1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军士专家组”。作为专家组成员,某舰声呐班班长张辉发明的高空作业设备曾获国家专利。在去年的一次实战化训练中,张辉凭借这项发明,帮助指挥员圆满完成任务。

  如今,延期服役的张辉带领声呐兵不断探索装备边界性能。“带头冲锋是责任,更是动力。”张辉说。在“军士专家组”的辐射带动下,该大队专业军士岗位认证全部合格。

  翻开该基地“首席军士”的名册,某护卫舰支队班长林兴旺、某大队班长王永明等军士骨干名列其中。他们既是专业技术“排头兵”,也是言传身教的“兵师傅”。

  衡量一名军士能力如何,不仅要看他是否有一身本领,还要看他是否善于传授技能、带出过硬队伍。“军士人才不仅要选出来,还要让他们胜任岗位,发挥好‘酵母作用’,帮助年轻军士加速成长。”该基地人力资源处干事廉政介绍,他们聚焦军士人才培养使用完善制度机制,区分学历层次、技能基础、专业特长等建立人才储备库,围绕能力提升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通过送学培训、换岗锻炼等历练人才,并结合其现实表现调整方案,助力年轻军士稳步成长。

  为不断激发人才队伍建设活力,该基地依照《军士暂行条例》《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科学组织军士培养,健全骨干力量。去年,某舰中士高宏伟赴海军院校参加培训,通过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查询相关管理系统,高宏伟的资质晋级考核成绩已经同步上传,晋升所需条件清晰明了。

  高宏伟坦言,能够在培训过程中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离不开老班长们的帮带指导。该基地探索走开分层训、分级考的训练路子,将单舰和专业训练大纲内容有机融合,合理确定各专业层级核心能力训练指标,让专业素质过硬的军士带头训、带头考,全方位提高军士队伍岗位能力。去年以来,某护卫舰支队新员上舰能力生成周期缩短16%。

  不久前,正在某海域训练的某舰一路劈波斩浪。听音员室内,声呐班班长陈洪海聚精会神捕捉水下目标。从事声呐专业26年,多次经历装备更新换代,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陈洪海,如今是某护卫舰支队首屈一指的“声呐专家”。

  这两年,陈洪海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年轻骨干上,让越来越多的声呐兵变得“耳聪目明”,也折射出该基地加强军士人才建设的成效。去年,结合新的军士制度运行特点,该基地党委出台《关于加强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畅通选配、配置、培养链路,高级军士“后备库”、“首席军士”专家组接连亮相,不断释放为战育人动能。

  “搭平台、设舞台,结对子、传帮带,这样才能激发人才活力,加速人才成长。”该基地政治工作部领导说,他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畅通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创新军士人才培养使用模式,助力更多军士在基层沃土绽放青春,实现梦想。(徐巍 倪致远)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青听·两岸】台籍医生在大陆:“融陆”生活渐入佳境 - 助力绿色氢能发展 西门子能源“超级工厂”在柏林开业

【青听·两岸】台籍医生在大陆:“融陆”生活渐入佳境

发布时间:2024-08-03 14:34:51 来源: sp20240803

  来到大陆,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热情和温暖。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你我共同倾听。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两岸》融媒体栏目,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真实声音。

   中新网 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朱延静 陈文韬)有人为爱奔赴,有人收获满满归属感,有人已成“台湾人当中的老北京”。近日,3位在大陆打拼的台籍医生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畅聊他们在大陆工作、生活的点滴。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乐在其中,他们的“融陆”生活已渐入佳境。

  为爱奔赴,事业爱情双丰收

  “我来福州的契机很简单,单纯是为了爱情,奔赴而来!”聊起为什么到福州定居,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台籍医生陈柏叡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也很干脆。

  2002年,陈柏叡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启了在大陆的八年求学生涯。2010年,为了爱情,陈柏叡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买了张机票就来福建工作了。

陈柏叡家庭合照。本人供图   陈柏叡家庭合照。本人供图

  陈柏叡坦言,“很多人问我,你来福州是因为离台湾近?是语言容易适应?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的老婆,她也是我的学姐”。

  到如今,陈柏叡已经在大陆生活了超过20年,从小就梦想当医生的他,选择来大陆寻找机会。这一来,就不想走了。他也如愿成为了福州市首位事业单位聘用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台胞,有了正式的编制身份,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向上发展着自己的专业。

陈柏叡参加义诊。本人供图   陈柏叡参加义诊。本人供图

  作为客家人的陈柏叡,太太也是客家人,客家话已成为他们沟通的“官方语言”。

  陈柏叡提到,最近父亲来到大陆,带来了这几年考证的族谱。族谱显示,陈柏叡一家是从福建宁化迁出去,之后到了台湾。“所以我觉得在闽台之间,真的是有很多很多的联系。”

  “民以食为天”,陈柏叡从小最喜欢吃奶奶做的姜丝炒大肠,如今奶奶已经过世,但在大陆的客家餐厅里,他每次去还是会点这一道菜,让他内心感觉很温暖。“闽台真的是一家亲,真的是同祖同源。”

  归属感,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

  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医生、觉得中医很酷、受父辈家国情怀影响,在三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北京灵兰中医诊所台籍中医师刘元媛如愿来到了中医的发源地——大陆,成为了一名中医。

  在北京的多年生活,让刘元媛感受到了浓浓的归属感。烤鸭、涮肉、卤煮、乾隆白菜……都是刘元媛喜欢吃的,留在北京过年的时候,同事都说她是“一个台湾姑娘,长着一个北方人的胃”。

  此前,刘元媛住过三年胡同,她回忆说,“那里的大爷大妈都非常照顾我,有时候晚上做了酸菜白肉,都会煮成一锅来给我吃……当然,北京也有很多很好吃的台湾菜,所以其实在北京生活,我没有什么适应上的困难”。

  除了美食上的“有效诱惑”,惠台措施的不断细化和落实,也让刘元媛有了更多事业和生活上的归属感。

刘元媛。本人供图   刘元媛。本人供图

  她举例说,拥有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去政务大厅办业务可以和大陆居民一样,流程上“畅通无阻”。她在台湾地区考取的美容相关执照,也换发了对应的大陆执照,“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来大陆)定居发展的台胞来说,真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然后也越来越有归属感”。

  “台湾人当中的老北京”

  和刘元媛不同,虽然自己的理想职业一开始并不是做一名医生,但受到家族从医的影响,北京协和医院台籍医生丁文蕴最终来到大陆求学、从医。如今,丁文蕴已在北京居住近21年,她笑称自己已是“台湾人当中的老北京”。

丁文蕴工作照。本人供图   丁文蕴工作照。本人供图

  “老北京”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丁文蕴很爱喝豆汁,曾经是瓷器口有名的豆汁店的“粉丝”。“我是个吃货”,在节目中,丁文蕴表示自己也很习惯北京的气候,“我就是喜欢这里干燥的气候,我觉得很舒爽”。

  由于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够久,丁文蕴既是北京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惠台政策的亲身体验者。她说,有了台湾居民居住证之后,自己的出行更加便利了,“就和大陆居民的身份证一样”。

丁文蕴工作照。本人供图   丁文蕴工作照。本人供图

  丁文蕴说道,“都是一点一点在进步,然后逐渐越来越美好的一个过程。”

  “我也喜欢这里的人,北方人特别地直爽,喜欢北京就是因为各个方面,要在这里长期生活必须要适应这里,要融入这里,而且要爱这里。所以我喜欢北京,我爱北京,我愿意成为一个台湾人当中的老北京。”丁文蕴说道。(完)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