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植友谊树 中柬合作促柬乡村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4-08-29 16:29:10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社 金边5月13日电 题:共植友谊树 中柬合作促柬乡村焕新颜

   中新社 记者 杨强

  当地时间5月12日,在距离金边以南约60公里的一个拥有125户家庭、500余人口的小乡村,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挥铲添泥,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柬埔寨办事处主任刘战国提壶浇水,合力种植下一棵象征着中柬友谊的隆都花树。

  “隆都花是柬埔寨国花。这棵隆都花树未来一定会生长得枝繁叶茂,蒂固根深,柬中两国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一定能够广结硕果。”在刚刚培土浇灌的隆都花树苗圃边上,当地一名官员对 中新社 记者如是说。

当地时间5月12日,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执铲者)、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驻柬埔寨办事处主任刘战国(提壶者)共同种植象征着中柬友谊的隆都花树。 中新社 记者 杨强 摄

  柬埔寨茶胶省巴提县达弄村是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当天,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与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在这里举办村民活动中心落成移交仪式。几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也参加了仪式,见证村庄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美观亮丽的村民活动中心坐落于村中央地段,面朝道路,过往民众和车辆途经此处都会情不自禁转头观望。达弄村发展委员会主席孙海介绍,村民活动中心建有两层,具备承载当地村民日常礼佛、庆祝重大节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召开村民会议、开办技能培训工坊等事务的多种功能。

  据了解,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由中方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已完成建设乡村道路、提供清洁饮用水、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捐赠交通工具、发展养殖种植业等项目。在达弄村周边地区,许多中资企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

当地时间5月12日,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为新落成的村民中心剪彩。 中新社 记者 杨强 摄

  前述项目自启动以来,备受柬中两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说:“作为象征中柬友谊的农村扶贫示范村,达弄村建设给柬埔寨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意义。”

  谢莫尼勒过几天还要赴暹粒参与中柬两国民间社会组织举办的一个相关培训项目。他说,中国分享的扶贫经验让柬埔寨农村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促进了柬中两国人民民心相通。

当地时间5月12日,新落成的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村民中心。 中新社 记者 杨强 摄

  近年来,中柬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盖里维希表示,在联盟论坛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调下,两国民间社会组织开展系列民生合作和文化交流项目,为助力柬社会和平发展、巩固柬中铁杆友谊、两国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力量。

  他说:“今年是柬中人文交流年,相信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村民活动中心的建成,将有力促进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和人民相知相亲。”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长期致力为搭建中柬两国人民互鉴互信的“理解之桥”“友谊之桥”贡献力量。刘战国说,村民活动中心是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建设的最新成果,承载着欢声笑语、幸福快乐和中柬人民友好情谊。(完)

【编辑:张乃月】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 自动驾驶离我们有多远? 专家:上路通行将会越来越近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发布时间:2024-08-29 16:29:13 来源: sp20240829

走进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的赵大肚子烧卖起源店,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老字号品牌传承人赵国权正在店里忙碌着。

“我出生在面食世家,经过5代人传承,我在家族手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赵国权一边擀皮一边和记者说,他独创生煎烧麦、百花烧麦、凤尾烧麦、迷你小烧麦、津门彩宝烧麦,又恢复了已经失传的葛沽青水萝卜馅烧麦。

赵国权介绍,和面时要把小麦粉、小站稻米粉等三种不一样的粮食细粉兑在一起,根据四季冷暖干湿,凭经验调整水温水量,“一半和冷水面,另一半和烫面,揉和在一起增加面皮的韧性和透明度”。

而用“走槌”完成的烧麦擀皮,是烧麦制作最难的一步:需八张面皮摞在一起,寓意为四平八稳;烧麦皮被不断旋转,直到张张面皮薄如蝉翼、边若荷叶花。“直径9厘米,中间的厚度为0.3毫米,边厚0.1毫米为佳。”烧麦的“技术参数”赵国权已是熟稔于心。

不仅将烧卖手艺发扬光大,赵国权还不断推进非遗走向社会。目前,赵大肚子烧卖已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培养学员,如非遗进校园、“非遗+非遗”的跨界联手合作、在电视台现场及活动展览现场与受众互动、实际操作等方式,传播受众人数上百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300余场,参加非遗技艺宣传活动100余场。

“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是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重要责任。”赵国权说,“我赶上了珍视非遗、鼓励非遗传承的好时代,政策支持和社交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都在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责编:王连香、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