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企业代表团再“出海” 扩大成都智造“朋友圈”

发布时间:2024-07-31 19:14:19 来源: sp20240731

   中新网 成都6月24日电 (祝欢)6月24日,成都工业企业代表团再次出发,前往沙特阿拉伯,进一步助力成都市工业企业拓展中东地区市场,增强成都市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成都智造的“朋友圈”。

  “此次出行正值成都奋力冲刺‘双过半’,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期,我们期待此行取得丰硕成果。”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代表团出发现场。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供图

  本次“出海”企业包括希迪智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沃飞长空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金顶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等链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涉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含车载智能控制系统)、低空经济、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工业无人机等11个重点产业链。

  “沙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这次主要以考察市场为主,期待能够与沙特政府机构、相关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期待有所收获。”成都市金顶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绅表示。

  “我们成都无人机协会正在与沙特方面商定签约事宜,具体签约情况应该在成都工业企业沙特行市场对接会上就能够体现。”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红在出发前为签约埋下“伏笔”。

  在沙特期间,成都工业企业代表团将拜访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沙特粤商会、沙特利雅得商会等沙特产业园区、政府机构与行业商会,并走访中国电建沙特项目。在此期间,进一步了解双方产业发展需求及投资意向,共同探讨合作机遇,建立友好合作渠道,形成联通海内外的服务网络、立体多元的服务形式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架构,促进成都与沙特企业实现合作签约,助力“成都造”产品走出去。

  同时,该代表团还将举办“成都工业企业沙特行市场对接会”,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并组织成都企业与沙特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拓市场对接活动,助力成都企业布局“一带一路”多元化市场,推动成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带动市场主体参与全球竞争,更好更快地对接海内外市场资源,2024年以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主办的成都工业企业代表团赴海外拓市场、促招引活动轮番上演。成都首团出海锁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三国。再次出访,代表团前往南非、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三国。

  在政府诚意满满的“量身打造”下,成都前两次组团出海拓市场均取得丰硕的成果。据了解,两次出海合作金额已超46亿元。撬动上百家成都智造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并签订协议,梳理了近500条合作信息,拜访了百余名政府官员,并与上百家当地商会形成双向良好互动。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组团“出海”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开展此类活动,链主企业将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帮助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抢抓国际订单,参与自身国际供应链体系,形成“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增强成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完)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习近平欧洲之行,看元首外交国际传播 - 山西忻州赴穗推介文旅:朝五台圣境 登雁门雄关

从习近平欧洲之行,看元首外交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24-07-31 19:14:20 来源: sp20240731

  

   中新网 北京5月22日电 5月5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备受全球关注。此访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远超双边范畴,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进取,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作为大国领袖的担当和魅力。

  基于此次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5月21日,中国新闻网举办“习言道——从欧洲之行看总书记形象和思想国际传播”主题研讨会,邀请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同青年记者编辑代表,集中探讨如何在元首外交报道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图为研讨会现场。李太源 摄

  视野与视角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致辞中表示,国家领导人是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形象名片,外事报道尤其是元首外交报道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契机。习近平主席在系列重要外事活动中展现的担当和魅力,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道义感召力,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参与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报道的 中新社 政文部记者黄钰钦表示,做好元首外交报道,叙事角度至关重要。要拿着“放大镜”发挥在现场的独特优势,去观察每一个重要细节,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呈现大国外交的动人瞬间;带着“广角镜”,既能纵向梳理,有纵深感,也能横向比较,有方位感;视角上带着“平光镜”,不造夸词,不落俗套,用平实眼光去观察和记录。

   中新网 总编辑助理兼新闻中心主任、重大报道办主任马学玲介绍,围绕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 中新网 “习言道”专栏大胆进行语态革新、形式创新,以“小切口+大视野”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在海外落地1200余篇次,多样态展示习近平主席外交风采,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未来,在可视化、直播态、场景化的趋势之下,如何守正创新,挖掘通稿之外的新闻,将成为核心报道的新场域。

  策略与方法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认为,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已进入2.0版本,要更侧重讲述中国与世界互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注重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对外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同时,在传播时注重故事性,把握“信息+情感”的叙事方式。此外,还要强调专业性,强化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提供专业支撑。

  “面向海外受众的传播,首先要搞清楚他们的关切点在哪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金玲认为,回应国际受众的关切,是国际传播中重要的一部分。以欧洲为例,在她看来,对欧国际传播工作最大的问题仍是弥合认知差距。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有更多元的声音,可以让更多外国的专家学者发声,既能有的放矢提升报道深度和厚度,又可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辉锋认为,国际传播工作不是单纯的新闻报道,而应该是“研究+新闻”。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形势,国际传播成为一项有挑战且高度讲求策略的工作,单纯注重传播技能远远不够,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基础研究工作。例如,应着重加强海外受众研究,注重效果导向,既看舆论斗争的短期效果,更看认知改变的长期效果。

  亲和与实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表示,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报道,国内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做了很多“加法”,包括加背景、加解读、加现场、加视觉、加细节等。她特别提到,其中一些报道,通过截取短平快、小而美的可视化内容,将受众与现场联结,增强受众的在场感、在地感,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别人听故事。”北京师范大学博导、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表示,人类都是容易共情的,国际传播从微观具体的事和人出发,往往更容易打动受众、影响受众。她认为,国际传播应善于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上下功夫,运用生动可感的报道形成与海外受众共情的联结点,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表示,信息传播与情绪传播相伴而生,中国声音出海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道德情绪转化和叙事重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加强相应领域的研究,传播者既要真实客观,也要关注信息所传达的情绪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演化。(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