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千吨货船如何通行?看苏南第一闸!

发布时间:2024-07-17 21:10:36 来源: sp20240717

  编者按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23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从扬州出发,探寻大运河作为文化根脉、生态绿脉、经济动脉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6月26日,长江水位比京杭运河高2米多。一艘千吨级货船从京杭运河方向驶入谏壁船闸闸室,闸门关闭,长江水注入,船随水位缓慢上浮,与长江齐平后出闸、入江——这样一次合开大约需要30分钟,一个闸最多可过8艘船,24小时运作。

  江河交汇处,水位有落差,船闸应运而生。有“苏南第一闸”之称的谏壁船闸位于镇江市东郊,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口,是苏南运河上唯一直通长江的船闸,常年有苏、鲁、皖、沪、浙等多个省市的船舶通过。

  “前面还有11艘。”谏壁船闸下游约1公里处的京杭运河上,一艘艘货船靠岸停泊。在此等候过闸的张琪打开手机,查看排队情况。跑船20多年,张琪常年往返于山东与江苏之间,谈起跑船的变化,他最大的感受是方便。“以前要下船买票,然后再去排队。现在都是手机操作,用水上ETC,排到我的时候还会有电话通知。”

  为提高过闸效率,2016年,谏壁船闸在江苏省率先试点运行水上ETC,并于2018年正式推行“便捷过闸”系统。经过多次升级,谏壁船闸目前已实现船民不上岸就能过闸,水上ETC使用率达99%以上。

  过闸效率还与船闸容量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谏壁船闸的通过量日渐增长,早在2006年,年船舶通过量就已超亿吨,远超设计。”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涛介绍,谏壁船闸由一线和二线两个闸口组成,分别于1980年、2001年通航,年设计船舶通过量为2100万吨和2333万吨。

  运行压力不断增加,谏壁船闸扩容工程被提上日程。2023年3月,江苏省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谏壁一线闸扩容改造于当年6月开工建设,成为苏南运河“三改二”(三级航道改二级航道)的先导示范工程。目前,一线闸正在进行改造,二线闸正常通行。

  “完工后,一线闸将成为世界最大内河单梯级船闸。”张涛表示,改造后的谏壁一线船闸通过能力将提升2.5倍,能极大缓解苏南运河通江口门压力。

  此外,京杭运河苏北段全线已建设成二级航道,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苏南运河仍为三级航道,只能通航1000吨级船舶。“目前二三级航道不匹配。”张涛说,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整体完工后,2000吨级船舶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可实现“无缝衔接”,届时,运输利用率将大幅提升,运输成本也会有所降低。

  张琪泊船等闸的地方是镇江水上服务区,也是苏南运河第一座水上服务区。2022年10月,京杭运河镇江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整治内容包括水上服务区优化提升、两岸5G站点建设、两岸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计划于2024年10月全面完成。

  下船把生活垃圾、油污水倒进船舶污染物接收柜,给船充电、加水,去超市购买补给,饭后沿河散步休闲……一切安排妥当,接到过闸通知的张琪,继续沿运河北上。(人民网记者 黄钰) 【编辑:梁异】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法国作家佳玥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 司法部等部门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法国作家佳玥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4-07-17 21:10:37 来源: sp20240717

  “我与中国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远远超出文化、经济、外交关系的范畴。”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卡约尔(中文名佳玥)日前在巴黎接受采访时,用“缘分”二字诠释自己同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佳玥的中国情缘始于爱情。20多年前,她随赴华工作的未婚夫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后来,她在北京结婚,在胡同里生活,学会中文并更加了解中国。此后,佳玥致力于推动法中文化艺术交流,让更多法国艺术家与中国结缘。

  时至今日,佳玥仍难忘与中国初次相逢时感受到的惊喜。2002年5月,刚到北京的她来到公园,看到湛蓝天空下,一群老老少少在遛弯儿、打太极、在地上练毛笔字。“这真是一群懂生活的人。”佳玥说,到北京的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永远要去看看现实什么样,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佳玥说,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她开始与艺术家、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交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认识中国”。

  这一过程中,学哲学出身的佳玥收获了大量对中国的新认知。她先后出版《中国人看蒙娜丽莎时想些什么》《中国人为什么有时间》等多部法文著作,以文字为媒介,在法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搭建交流通道。

  佳玥多次将法中文化交流比作“红酒与绿茶的对话”。此次在巴黎接受采访时,她将这种碰撞穿在了身上:一身红绿搭配的装束体现了法中两国文化在她身上的融合。

  20多年前,佳玥一句中文也不会,现在能讲略带京腔的流利中文;刚到北京时,她四处苦寻咖啡馆,如今爱上北京街角的羊肉串;她原本信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现在能欣赏中国道家处世哲学。“我为自己能学到这么多东西感到高兴,也想把这种体验带给艺术家们。”佳玥说。

  2009年,佳玥创立了非营利机构“艺术8”协会,为法中文艺界牵线搭桥。除举办展览、讲座、文化论坛等活动外,这个位于北京中法大学旧址的艺术之家还设立奖项,每年邀请获奖的中法青年艺术家前往对方国家进行交流,从彼此的文化中汲取灵感、感悟对方的生活艺术。

  在佳玥看来,艺术家承担着重要使命,他们能让人们以感受和好奇心为基础与世界建立联系。她说,如今人们能够以更丰富、更平和的方式看待世界及其多样性。“我们通过艺术创造了友谊,这是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也是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友谊。”

  2013年,法国政府授予佳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她为法中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她在谈及文化交流对法中关系的意义时说,外交关系如同房顶,起到保护作用,而房子里面是人与人的交流,“他们是艺术家、企业家、大学生……正是这些人际关系让两国之间产生真正的联系”。

  2024年,中法迎来建交60周年,佳玥与中国的情缘已走过20多个春秋。她说,如今中国人更应为本国文化感到自豪,展望未来,“希望法中双方都能继续保持对彼此的好奇心”。

  (据新华社电  记者张百慧)

(责编:刘叶婷、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