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侨界观察:如何以“文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时间:2024-08-31 10:00:49 来源: sp20240831

   中新网 上海1月10日电(范宇斌 王月华)如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地。

  2018年6月,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成立,是上海市首家面向文创园区和文创产业新侨人士成立的侨联组织。在各方的支持下,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近日迎来了换届。

  上海市侨联主席齐全胜在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换届大会上表示,希望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以文创铸魂,积极为文化强国、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贡献;以文创增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海派文化土壤,贴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勇于创新创造,将文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为高质量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增能;以文创传声,发挥文创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中的作用,发挥侨界融通中外的优势,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创意活动和产品,向世界展现上海及黄浦的魅力。

上海市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换届大会。 黄浦区侨联供图

  据了解,黄浦区文创园区侨联自2020年起举办文创设计大赛,为新侨人士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舞台,吸引了很多优秀文创人才关注黄浦、了解黄浦,也为黄浦的文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2023年,黄浦区侨联、黄浦区商务委联合豫园股份策划了“重塑经典 链接世界——老字号出海文创设计大赛”。主办方选取了2024豫园灯会海外版海报、大白兔出海新年礼盒、上海牌手表表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作为设计对象,助力老字号品牌赋能焕新,走向海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第二届文创设计大赛颁奖仪式。

圆桌论坛现场。 黄浦区侨联供图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文创无界 共享未来:以创意之力推动文化出海,助力国际交流合作”的主题进行分享。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海派艺术以及现代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项目和IP?

  “一定不能忘记我们是在上海、在黄浦,这样一个地域特性。”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海派艺术家李守白结合自身多年的创作经历谈及,“海派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提炼的过程,我们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项目和IP,就要用绣花针般的精细去精心雕琢艺术作品,让传统文化与海派艺术链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获得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珊丽娜认为,要主动“走出去”交流、互动、展览。她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道:“我在国外一直穿旗袍,大家也许感觉不到漂亮的盘扣竟然也是艺术作品,但当有近万个盘扣作品呈现时就会触动观众,激发他们对盘扣的认知。”作为非遗传承人,珊丽娜表示,她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手工艺推向世界,让更多华裔新生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看来,“得年轻人得天下,因为无论是文创、非遗还是艺术文化,如果没有年轻人去传承创新,那就没有未来。”以老字号为例,孙文倩表示,“要能把‘老’变成‘新’,将年轻人的喜好放大为品牌优势。”

  在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如何提炼出东方美学生活方式,通过文旅吸引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以出海法国巴黎的豫园灯会为例,分析豫园灯会经久不衰,受到追捧,走出国门的原因。“我们在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提炼出了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将中国人最美的部分展示了出来。”他表示,未来,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将继续“走出去”,豫园股份将打造“东方生活美学生态联盟”。(完)

【编辑:惠小东】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 黄河进入2023—2024年度凌汛期 水利部安排部署北方河流防凌工作

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24-08-31 10:00:50 来源: sp20240831

原标题:就业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毕业生就业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政策落实、精准指导、服务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总体稳定、稳中向好的态势。

第一,聚焦政策统筹,汇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主要领导多次就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专题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保障。推动市政府出台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22条,为2023届毕业生提供政策性招录岗位12万个。鼓励金融机构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开发专项贷款产品,提高企业贷款增信,给予原则上不超过4%的优惠贷款利率,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分管市领导为组长、16个市级部门为成员的就业工作专班,实行“周通报、旬会商、月研判”。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市政府激励内容,对促进就业成效明显的区县进行正向激励。三是强化校企共建共进。各高校“赛马比拼”,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开展访企拓岗,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汇聚优质就业资源。

第二,聚焦服务提质,加强指导实效。根据学生需求,着力打造“一库、一站、一平台”,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一是组建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建立就业创业直播和个性化咨询平台,充分发挥270名市级就业创业专家库成员作用,24小时在线为毕业生精准提供精品课程、政策咨询、求职技巧、生涯规划等精细指导。二是建立高校服务站。教育与人社系统一起分片区建立10个高校就业服务站,打造“1小时就业服务圈”,深入高校调研了解问题,整合资源,“一校一策”提供支持服务,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切实解决高校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三是升级打造智慧就业平台。突出“数字赋能”,建设市级智慧就业平台,实现全市70所高校信息资源共享,面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600余万次。建立就业数字化驾驶舱,实现对就业进展、市场需求情况和双选会效果的精准监测。实施毕业去向登记人脸识别,实现去向登记全流程可追溯,保障就业数据真实可靠。

第三,聚焦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能力。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重点群体,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帮扶。一是宏志助航“加效力”。实施宏志助航地方计划,全年投入近400万元,与人社部门按照1∶1配套共建5个市级基地,培训人数由国家计划的3600人增加到8000人。截至目前,共培训2024届毕业生5000余人,学生满意度在98%以上。二是特殊群体“重保障”。联合市级相关部门为残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1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2万余个。三是重点群体“强兜底”。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500余万元,“一对一”针对性推送就业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毕业生100%就业。

重庆市2024届高校毕业生将突破36万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会同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做好2024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