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超”精彩继续(关注基层体育)

发布时间:2024-09-02 20:40:27 来源: sp20240902

  车江二村足球队与丰乐村足球队在“村超”比赛中。   杨成利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自去年5月爆火以来,贵州“村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赛事更加精彩、活动更加丰富,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交流互动。一年来,“村超”不断发展、日益成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夏日傍晚,雷公山起伏的山峦逐渐隐去,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城北新区的“村超”足球场周边一派热闹景象,成千上万名球迷向球场会聚。

  这座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县城,2023年5月因村级足球比赛被各地球迷关注,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成为闻名遐迩的赛事品牌。一年来,“村超”热度不减,乡村足球带给人们的,不只快乐。

  带动增收

  “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帮助1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每逢比赛日,“村超”足球场旁的美食一条街香气弥漫,烟火气十足。当地免费提供了1300多个摊位,鼓励居民摆摊经营,为观众提供餐饮、农特产品及赛事周边产品售卖等服务。

  烧烤摊的经营者老周,原本在老城区经营一家饭馆,赛事经济的发展让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球场边,“这里客流量大,经常比赛还没散场,肉串就卖光了”。据了解,“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帮助1万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以前是榕江人外出打工,现在不少外乡人来到榕江创业就业。”老周说,没想到一项足球赛事会让家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距离球场不远,有一家五星级标准的酒店,还有一家酒店正在建设中。“村超”品牌叫响前,榕江县的接待床位不到6000张,如今已经超过1万张。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榕江全县387家酒店及民宿的预订量达98%;全县旅游接待超过4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11亿元。

  “村超”足球场内,板栗干粮包和特色饮料获得观众青睐。在“村超”足球场附近专门设立的特色产品展销点里,不仅有西瓜、杨梅、白茶、蜂蜜、腌鱼等当地农特产品,还有蜡染、刺绣等非遗产品,不少商品卖到脱销。贵州“村超”传播负责人王永杰说:“‘村超’赛事的流量,帮助这些产品在网络上提高了知名度。”

  如今,“村超”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在“村超”等乡村赛事的带动下,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765.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98亿元;新增招商引资项目41个,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1.47亿元。王永杰认为,想要“村超”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保持创新,关键是打造品牌。

  传承热爱

  游客偶遇的出租车司机、咖啡店服务员,都能讲出属于他们的足球故事

  “村超”的火爆,与当地浓厚的足球氛围密不可分。在榕江县,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口比例很高,游客偶遇的出租车司机、咖啡店服务员,都能讲出属于他们的足球故事。出租车司机赖国清介绍,他从小就和长辈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踢球,“那时没有正规球门,垒几块砖头就算球门,我们能从下午踢到天黑。”

  在榕江县,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14%。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足球赛事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赛场文化:比赛中场休息时,现场数万人合唱经典歌曲;全天比赛结束后,全场观众涌入球场载歌载舞……

  今年,榕江县还通过征集优秀非遗表演、邀请外地足球队参赛等方式,努力深耕“村超”赛事文化。4月下旬,一支来自重庆丰都的足球队应邀参赛,还特意带来了演出队伍。

  办赛之外,如何让榕江县的足球基因更好传承?贵州“村超”组委会今年有了新举措——推出青少年参与的“班超”比赛。榕江县共有乡(镇)级以上中小学41所,今年3月以来,已有19所中小学开展了“班超”比赛。在今年“村超”总决赛期间,“班超”比赛成为正式比赛的垫场赛,小球员的精彩表现引来阵阵喝彩。榕江县县长徐勃表示,“班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和“村超”一起丰富当地足球文化。

  促进交流

  如今,“村超”不断擦亮招牌,“朋友圈”不断扩大

  据贵州“村超”组委会介绍,巴西球星卡卡将于5月27日来到“村超”赛场,参加2024“逐梦”冠军公益赛。这不是“村超”第一次与知名球星互动,英格兰球星迈克尔·欧文去年就曾为这项乡村赛事送上祝福。

  如今,“村超”不断擦亮招牌,“朋友圈”不断扩大。王永杰介绍,贝宁帕拉库市和南非开普敦市借鉴贵州“村超”模式,分别发起名为“非洲村超”和“南非村超”的赛事。首届“非洲村超”足球赛于今年3月开赛,吸引了当地12支村民队伍参赛,比赛采用联赛制,周末举行,将持续到5月底。

  体育赛事品牌出海,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在“非洲村超”的赛场上,中法两种语言书写的“非洲村超活力四射”的标语分外醒目;比赛中场休息时,贝宁孔子学院的学生还献上了侗族舞蹈和中国武术等表演。

  如何保持“村超”的活力,一直是贵州“村超”组委会思考的问题。早在“村超”策划初期,榕江县就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而第三步正是将“村超”打造成促进国际交流的平台。徐勃表示:“‘村超’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我们在运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未来,“村超”不仅要走出大山,还要融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之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1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小切口”撬动“大收益”(科技视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 “云南民歌大家唱”走进大理巍山 游客享受视听加美食盛宴

“小切口”撬动“大收益”(科技视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4-09-02 20:40:28 来源: sp20240902

  马紫峰(左三)带领团队开展钠离子电池材料性能分析。   沈毅星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成效如何?怎样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本版今起推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系列报道,介绍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的探索和进展。

  ——编  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2020年5月,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全国40所高校院所被纳入试点范围,上海交通大学位列其中。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强化技术、人才、服务等要素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试验田”。

  从科技成果库里取出专利进行转化,要给学校多少转让费?

  “0元”转让,看似亏本的转化模式却实现了多赢

  前不久,由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4万吨钠离子电池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顺利通过阶段性竣工验收。向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钠创新能源创始人马紫峰又前进了一步。

  马紫峰长期从事钠离子电池应用基础研究,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类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正极材料及电解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几年前,当他决定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时,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前景还不明朗。“钠离子电池在当时还属于非常前沿的技术领域,我们决定自己来做科技成果转化。”马紫峰回忆。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将2项专利“赋权”给马紫峰实施转化。在这份转让协议中,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专利转让方,马紫峰及其牵头成立的转化主体——上海紫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利受让方。经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评估,2项专利作价600万元入股,其中学校占比30%,科研人员占比70%,并联合外部天使投资400万元,共同成立了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按照‘三七开’的比例,学校‘拿走’180万元,剩下的420万元就属于我们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了。”马紫峰说。为了鼓励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减轻创业团队资金压力,在签订转让协议时,上海交通大学并没有要求马紫峰团队立即支付180万元,而是作为应收账款,可在项目后续成功实现产业化后向学校支付。

  “‘0元’转让,对于我们这家初创企业来说,极大地减轻了资金上的压力,也成为我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马紫峰说。

  从实验室的几克样品做到几公斤,再到几百公斤,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钠离子电池概念验证试验,明确了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团队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吨级中试试验,形成万吨级生产工艺包,直至推出产品,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2022年10月,当钠创新能源完成首条千吨级产线建设时,为支持公司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专门对马紫峰的科技成果转化合规性出具证明文件,确认马紫峰对这项科技成果成功进行了转化实施并且拥有相应股份,让团队吃下了“定心丸”。

  此后,上海交通大学又将马紫峰团队的8件钠离子电池相关专利转让给钠创新能源。由于此时钠离子电池已经跑通了技术、产品以及应用落地的全过程,马紫峰选择将转让费一次性付清。

  目前,钠创新能源已经完成3轮融资,得到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的支持。在产业化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与钠创新能源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后者每年将200万元的研发经费“反哺”给学校。

  马紫峰创办的钠创新能源,是上海交通大学最早采用“完成人实施”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介绍,“完成人实施”本质上是一种支持科研人员创业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按照事先约定收益,学校将30%份额向科研人员转让,并将知识产权变更为科研人员所有。经过市场价值评估后,确定科研人员应当支付的对价。科研人员既可以当期缴纳该价款,也可以延期3至7年支付。此后,科研人员按照评估价格将职务科技成果向科创企业转让。科研人员或科创企业可继续享有利用学校物质技术条件所产生的衍生成果,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收益转让。

  截至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共有100个科研团队按照程序申请采用“完成人实施”模式开办146家企业,涉及机械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60亿元。

  科技成果从研发完成到转移转化,需要跑几个部门?

  建立“一门式”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及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转化成果过程中存在“不敢转、不想转、不好转、不会转”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的试点改革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出台了由1个实施意见、5套管理办法、20个操作细则构成的“1+5+20”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

  “我们在创新转化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建立了以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的‘一门式’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及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首问制’服务。我们还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专设相应的职称评定制度,设立全国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点。”刘欢喜说。

  朱悦是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一名技术转化项目专员,他从事这项工作已有11年。“科研人员找到我们,谁最早经手这个项目,谁就会负责到底,也就是‘首问制’服务。”

  朱悦介绍,从成果的界定、评估,到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选择转化路径——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以及“完成人实施”等,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学校就会制定专业的方案,由技术转化项目专员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

  除了科研人员主动“找上门”,朱悦他们也会深入各个学院去挖掘好的项目。“如果判断项目的产业化前景不错,我们会主动帮助科研人员对接外部资源、开展概念验证等。”朱悦说。

  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保障。“他们不仅要熟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文件内容、转化模式、业务流程等,而且要具备政策法规运用、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市场调研分析、法律合同谈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刘欢喜介绍,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基本薪酬+服务绩效”的技转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了职务评聘办法和评价体系。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涉及诸多部门。一般来说,从形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项目对接,到评估、审批再到后期执行和分配等,涉及科研、人力资源、财务、国资、法务等多个部门,需要层层审批,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往往费时费力。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建立了“一门式”在线服务系统。“科研人员只需线上发起申请并提交材料,各相关部门就会及时办理。学校每个月还有定期的线下成果转化预审会,各相关部门一站式协同‘会诊’,帮助科研人员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艾婷德说。

  改革的一个个“小切口”,撬动的是“大收益”。据初步统计,202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40亿元,是2017至2019年合同总金额的6倍。

  如何减少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

  “尽职免责+负面清单”,界定了转化工作中不能做、应该做和怎么做等事项

  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认证评估流程烦琐、转化风险高,让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人员有所顾虑。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与其他国有经营性资产投资实施区别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界定了转化工作中不能做、应该做和怎么做等事项,减少了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释放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

  “比如,我们实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转化前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清单,以形态管理代替国资管理,免除了赋权中的国资评估等程序,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效率。”刘欢喜举例说。

  面对成果转化痛点,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探索实施无证成果转化收益享受个税减免、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过往科创企业追溯合规性整改“三项改革”,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该校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基金”,对横向科研经费结余进行归集,为团队可持续创新提供新资金支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快速融合。

  “这些举措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科教资源配置机制更加优化,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刘欢喜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