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茫茫”变成“金黄黄”(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②)

发布时间:2024-07-25 21:05:35 来源: sp20240725

加强综合开发、修复利用,充分释放盐碱地作为“潜在粮仓”的价值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顽疾”,因土壤含盐量太高,农作物低产或无法生长。前不久,记者来到河北沧州南皮县探访盐碱地,映入眼帘的却是今年丰收的一堆堆玉米。原来,得益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这里的连片盐碱地由“白茫茫”变成了“金黄黄”。

从国情来看,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让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着眼未来,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改造提升盐碱地,需要抓住降低土壤含盐量这个关键。以往采用的灌溉淡水、淋洗地表盐分等方式,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难以持续。怎么办?既然不能一直用淡水“洗盐”,不妨尝试用“咸水”“微咸水”。在南皮县,科研工作者利用当地地下咸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咸水结冰灌溉、微咸水灌溉等方式,结合水盐运行规律改良盐碱地,成效显著。相比2012年,平均每亩地节约淡水60多立方米、增产粮食100公斤。改造盐碱地,因地制宜很重要。分区分类分析盐碱地开发潜力和支撑条件,坚持生态和生产、治理和利用、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方能科学有序治理好盐碱地。

让盐碱地打出丰收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有机质的积累、盐碱物质的淋洗、土壤生物活性的恢复、作物适应性培育……土、肥、水、种等环节,都至关重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宁夏推动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种植相结合的方式修复盐碱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团夏河镇,抓好水肥一体化管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改良了土壤。驱盐化碱变良田的实践表明,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调推进,强化水源、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才能汇聚合力,让盐碱地“活”起来。

向盐碱地要食物,还要向特色农业要效益。河北黄骅不断拓展“旱碱麦”产业链,从小麦种植、收获,到收储中转、面粉生产,实现了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山东东营利用滨海盐碱荒地种植饲草,打造黄河口滩羊产业园。这里的羊群喝着天然弱碱水、舔舐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碱土和盐巴长大,肉质鲜嫩,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立足地情求突破,转变思路谋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才能将盐碱地的天然劣势转化成特色优势。

在黄骅,蒸制面花是一项传统习俗;其造型美观、寓意吉祥,主要原料是旱碱麦面粉。只要功夫下到位,盐碱地也能种出好粮食。加强综合开发、修复利用,充分释放盐碱地作为“潜在粮仓”的价值,必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作者为本报河北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07 版)

相关阅读: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现场评论·端稳饭碗装好粮①)

(责编:杨光宇、曲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扎实稳健,中国式现代化步履坚实 - 春运10日81万人次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

扎实稳健,中国式现代化步履坚实

发布时间:2024-07-25 21:05:39 来源: sp20240725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接续奋斗再启新程。迎着浩荡东风,向着春天进发,我们在时间坐标上镌刻新的奋斗足迹。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精彩纷呈,体育健儿勇创佳绩……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日新月异的中国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经历了风雨洗礼,我们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的共识高度凝聚。过去一年,从“开年第一课”聚焦“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到习近平总书记16次进行国内考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篇布局,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今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这条康庄大道上,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更好肩负起庄严历史责任,风雨无阻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的信心极大增强。风雨兼程的跋涉更显勇毅,战风斗雨的搏击尤为振奋。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灾后恢复建设,抗洪灾、化债险、保交楼成效明显,“中国之制”的独特优势在大战大考中更加彰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中国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我们创造了新机遇、赢得了战略主动,极大地增强了必胜信心。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一以贯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

  我们的底气更加充足。坚持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刻表明“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从不惧风雨、守望相助,到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生动彰显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咬定目标不放松,步调一致向前进,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