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湾区破“圈”相连

发布时间:2024-08-29 15:46:18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网 中山6月30日电 题:深中通道通车:湾区破“圈”相连

   中新网 记者 蔡敏婕

  放眼望去,在浩瀚的伶仃洋上,30日通车试运营的深中通道如同一条巨龙,在水面上蜿蜒出优美弧线。

  从地图上看,珠江的入海口呈A字形,将珠江东西两岸分割为二。珠江东岸分布着深圳、东莞和惠州等城市,而珠江西岸集结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长久以来,受阻于交通阻隔,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

  深中通道以24公里的里程和30分钟以内的车程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经济动脉,将珠江口“黄金内湾”沿岸城市及辐射区域串联起来,推进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

6月27日,广东深圳,准备通车的深中通道。记者 陈骥旻 摄

  来自香港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庄守堃此前曾到深中通道参观,他对深中通道通车后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表示期待。“我们公司分布在深圳南山和广州南沙,此前需要通过虎门大桥绕道而行,如今通过深中通道,40分钟可实现往返,我们计划在中山开设医疗企业。”庄守堃称,香港在科创领域有技术优势,而中山有土地资源和产业潜力,两者可以增强协同效应,拓展发展空间。

  珠江东岸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强、先进制造实力雄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但是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而珠江西岸仓储用地充裕、人工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设施齐全。

  深中通道是环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是大湾区内“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团的直连通道。在深中通道的牵动下,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破“圈”成“环”,提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含金量”。

  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深圳,在中山布局生产基地,该公司位于珠海的办公大楼中心正在建设中。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说:“这项基建的逐步完善,对于影石深中两地的研发和生产的互通,减少两地员工通勤时间以及我们的产品从中山发往全球各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珠江西岸城市群对深中通道的通车表现雀跃,当地官方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海内外企业落户。中山市翠亨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深中通道西岸着陆点。深中通道通车前,该新区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形态和功能基本成型。目前,翠亨新区抢抓深中通道建设窗口期,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

6月30日,建设者及家属乘坐大巴游览深中通道。记者 陈骥旻 摄

  在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看来,中山在新能源生产研发及其上下游产业、生物医药、风电、智能制造产业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深中通道将东西两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优化升级,为中山的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他同时建议香港青年利用土地资源和成本优势到中山开设厂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对于湾区而言,重大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产业格局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金门大桥和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输送着硅谷科技产业的动能,旧金山湾区也成为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美西金融中心;2008年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浙江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宁波杭州湾新区从茫茫滩涂蝶变为一座国际化产业名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接受采访时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既会产生大城市虹吸效应,但也会产生扩散效应。这两个效应叠合起来,就等于地区的合理分工。

  曲建建议,周边区域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不断推动“软环境”建设,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这样才能为迎接可能到来的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表示,深中通道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从而带动整个大湾区走向一个新的联动发展方向,并产生更优配置。(完)

【编辑:梁异】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上海长兴岛蝶变科技岛 技术升级助力向海“掘金” - 贵州茅台超额完成经营目标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上海长兴岛蝶变科技岛 技术升级助力向海“掘金”

发布时间:2024-08-29 15:46:19 来源: sp20240829

   中新社 上海5月26日电 (谢梦圆 李秋莹)中国的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上海作为中国的港口城市之一,正加速科技研发,通过提升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向海“掘金”。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上海长兴岛的上海振华重工,看到了高耸林立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下称“岸桥”)。

  岸桥是用于集装箱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设备。据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介绍,装卸集装箱的费用曾经非常高,可带来丰厚利润,所以被戏称为“码头印钞机”,但现在装卸的费用有所降低,这个外号似乎也不再被提及。

图为5月25日的上海振华重工码头。李秋莹 摄

  不仅如此,岸桥订单也易受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贸易物流有需求才会带动岸桥的需求,而且由于制造周期比较长,两种需求之间还会存在时间差。”徐建中坦言。

  主动求变才能开拓局面。面对市场环境的压力,振华重工选择加强关键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围绕港口码头装卸工艺设计与仿真、智能管控、智能装备等方向,持续推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技术。

  “我们并不是被动地等市场,而是主动去挖掘市场。”徐建中表示,技术更迭也会对设备的市场周期产生影响,这就给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机遇,“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设备,鼓励用户更换新设备。比如我们提供远控技术和自动化码头技术等高效率解决方案,用户就会想办法更新设备或者扩建码头。这对我们稳定订单量和市场份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了充足的订单,如何保证生产交付又成了新问题。中国船舶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但船舶制造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人工建造的模式,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且生产环境恶劣,船舶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研究了船舶小组立建造的统一数据模型、基于人工智能(AI)的小组立无人化产线控制技术等2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4套自动化装备,开发1套软件系统,建成小组立无人产线原型样机。

  “以前使用人工操作时,从钢板进去到小组立出来,整个流程需要花费13天,现在采取无人化产线,制造周期可以缩短至1天。”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胡小锋介绍,这条无人化产线不仅缩短了无效的等待时间,还能减少人工数量,“原来这部分的船舶建造可能需要几十人,现在只要一两个人操作产线即可。”

  目前,该产线已完成大部分研发,处于测试阶段。

  像这样通过科技进步带来产业升级的案例,在长兴岛上并不鲜见。长兴海洋实验室入驻的长兴产业园区中,就坐落着不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装备企业。

  作为上海海装配套产业的特色产业园区,该园区致力于打造产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岛。自2007年成立以来,园区已吸引超过7000家公司注册和超过70家船配企业入驻,与园内的科研院所共同构成了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生态系统,推动海洋装备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

  “这些年LNG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包括旧海洋装备的改造更新也很火,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经理钱思齐说,LNG船的技术含量较高,前几年的市场几乎被韩国垄断,而现在情况已发生改变,“我们岛上的沪东中华这次接到了18艘27万吨级的LNG船订单。”

  “目前,岛上的全部订单量已经可以满载生产到2028年底。”长兴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部副经理黄崔勇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