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币里藏着民族交融史 专家透过“钱眼”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发布时间:2024-08-08 17:18:25 来源: sp20240808

  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办公室,中国钱币协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元朝钱币的照片。钱币正面书有四字楷书“至元通宝”,背面却同时印有八思巴蒙文、畏兀儿文、西夏文三种民族文字。“元朝处于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期。钱币既要照顾不同民族文字的‘多元’,也要遵守圆形方孔的‘一体’。”王永生说。

图为王永生在鉴定钱币。受访者供图

  在王永生眼中,这样一枚小小的圆形方孔钱,很可能隐藏着一段民族交融的历史。汉代五铢钱铸于中原,却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远走边疆,在维吾尔族世代居住的新疆和田大量出土;契丹人、党项人最初的贸易形式都是以物易物,不使用钱币,但都在北宋的影响下改用钱币交易……

  辽西夏金元清,这些原本不使用钱币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什么都要在入主中原后开始铸造圆形方孔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特意选择‘天命’为年号,铸造印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天命通宝’,以此说明其政权的合法性,表示他认同华夏文明,”王永生说,“自秦创立‘圆形方孔’的钱币形制后,钱币就成为了一种中华正统身份的象征,见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轨迹。”

  王永生在“钱眼”里的这一连串发现,呈现出中华民族交融过程的一隅。此外,他基于对钱币与历史的“跨界”研究,先后编写了《钱币上的中国史》《三千年来谁铸币》《中国货币史话》《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新疆历史货币》等学术专著。然而,长期以来,钱币研究与民族史还是两个泾渭分明的研究领域。“研究钱币的人,往往侧重辨别真伪,或是将钱币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结合起来。研究民族史的人也很多,但钱币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视线内。”王永生说。

  谈及将钱币与民族联系起来的契机,王永生将视线微微抬起,看向了他生活与成长的地方——新疆的方向。“我父辈支边到新疆,我是在伊犁长大的汉族人。村里三百多户人家,汉族连十户都不到。我当时就想,周围这些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的长相和服饰,为什么跟汉族不一样?”王永生说。

  成长于多民族社区的经历,让王永生产生了对维吾尔族的浓厚兴趣。他早早地开始翻阅书籍,了解新疆民族历史,并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维吾尔语。王永生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对新疆历史和维吾尔语的了解,参与编写《新疆钱币》一书。从公元一世纪的“汉佉二体钱”,到1951年发行的背印维吾尔文的人民币,该书囊括了两千多年间新疆地区历史上铸造或流通的货币,也让王永生打开了通往货币世界的大门。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王永生意识到,自己正研究的货币,刚好能清晰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农耕文化所产生的布币,渔猎文化所产生的刀币,楚地文化产生的蚁鼻钱,本来如满天星斗般遍布中华各地。秦统一后,确定“圆形方孔”为钱币标准,被后世王朝沿袭使用了两千多年。“古代钱币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最直接地体现出了统治者的意志,是各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文化、自视为正统的一个重要象征。”王永生说。

  不仅如此,不同于书法绘画、桌椅碗碟等文物,钱币的流通范围覆盖了历代王朝的疆域,见证了更广泛的历史。上到王侯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只要是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就离不开使用钱币。“有钱的人用瓷器、没钱的人只能用陶器,贵族穿丝绸,老百姓只能穿麻布。但钱币不一样,它真真切切地参与到了所有人的社会生活中。”王永生说。

  时至今日,见证过民族融合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了历史遗物,但早期的人民币设计中仍然包含着民族团结的主题。第一套人民币加印了少数民族文字版;第二套5元券正面选用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情景;第三套10元券在左上角印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这种关系就体现在了人民币上。”王永生说。(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 作者任德辉)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应对气候变化出奇招 “冷却玻璃”可将热量释放到太空 - 中方:个别国家热衷散布涉疆谎言谣言 暴露虚伪双标面目

应对气候变化出奇招 “冷却玻璃”可将热量释放到太空

发布时间:2024-08-08 17:18:27 来源: sp20240808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1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介绍,美国马里兰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胡良兵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微孔玻璃涂层新技术,可在中午时分将涂层下的材料温度降低3.5℃,并可能减少公寓楼10%的年碳排放量。

  新涂层有两种作用:首先,它反射高达99%的太阳辐射,阻止建筑物吸收热量;其次,它以长波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冰冷的宇宙中释放热量,那里的温度通常在-270℃左右。

  在一种被称为“辐射冷却”的现象中,太空有效地充当了建筑物的散热器。团队利用新的冷却玻璃设计以及“大气透明窗”(电磁波谱的一部分,穿过大气层而不提高其温度),将大量热量释放到远处无限寒冷的天空中,这使地球能够自行冷却,特别是在晴朗的夜晚效果尤其显著。

  与之前的冷却涂层不同,此次新型玻璃具有环境稳定性,能够耐受水、紫外线辐射、污垢,甚至能够承受高达1000℃的温度。该玻璃可应用于瓷砖、砖块和金属等各种表面,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广泛使用性。

  研究团队使用细磨玻璃颗粒作为黏合剂,从而避免使用聚合物,增强了其在户外的长期耐用性。他们选择的粒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射红外热量,同时反射阳光。

  胡良兵表示,这种“冷却玻璃”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它还是解决气候变化的关键部分。通过减少空调的使用,人们朝着降低能源使用和减少碳排放、碳足迹迈出了一大步。

  该团队目前正专注于“冷却玻璃”的进一步测试和实际应用。他们对其商业化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创建了一家初创公司来扩大规模并使其商业化。

  【总编辑圈点】

  据估计,到2050年人们对于冷却的需求至少增长十倍,提升冷却系统的效能是应对21世纪能源挑战的关键。其实在多年前,人们已发现辐射冷却法的物理原理,但一般来说,辐射冷却所引发的能量交换只适用于晴朗且干燥的夜晚。在白天,商业冷却需求最高的时候,该原理反而效率低下。现在科学家做出新突破,在正午即可实现降温。可以说,他们展现了新技术将如何帮助人们建设更凉爽、更绿色的世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