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08 14:09:15 来源: sp20240908

原标题:思政课一体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活动,近日在吉林毓文中学举办。在教学展示环节,来自吉林省吉林市大中小不同学段的5位思政课教师分别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主题同台“切磋”,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教育。吉林省3000多名思政课教师在线同步观看直播。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市教育局认真研究制定了《吉林市教育局主题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表》,分时段、分步骤细化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逐项明确任务内容、时间安排、责任处室、目标要求,保证主题教育有计划、按步骤有序推进。

“我从‘共享发展’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取得的成就,用同学们亲身感知到的故事铸魂育人。”吉林毓文中学思政课教师张佳琪在参加完教学展示后,收获颇多。

张佳琪的心得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让这场生动的思政课展示变成热烈的研讨课。在场思政课教师就如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各抒己见。

吉林市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在教学中,教师们守正创新,努力讲深、讲透、讲活、讲准深刻道理,培育精品课堂;在科研、教研活动中,吉林市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动“思政学科”与“学科思政”有效融合。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我们会持续探索大思政课的运行逻辑、建设规律和实践方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耕思政沃土。”吉林毓文中学党委书记姜国富说,学校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尤其是创新“马骏班”的培养方式,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和各项管理之中。

为何称之为“马骏班”?姜国富介绍:“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吉林省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骏同志曾在吉林毓文中学任教并开展革命活动。吉林毓文中学为铭记马骏烈士的革命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成立了‘马骏班’。”

“马骏班”以传承百年红色文化为办班理念,以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思政教育为主要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学生。在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吉林毓文中学对“马骏班”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丰富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等相关内容,鼓励学生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一枚枚有故事的勋章、一个个有历史的老物件、一幅幅有温度的图片无不彰显着先驱者的伟大与荣光。”不久前,“马骏班”学生陈思羽在参观完东北抗联博物馆吉林毓文馆后激动地说。

“抗联志士赵尚志、纪儒林、陈翰章等都是毓文学子,在血与火的磨砺中,他们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在校园博物馆中,来自“马骏班”的学生讲解员廉冬旭绘声绘色地讲解东北抗联的历史。

去年6月,东北抗联博物馆吉林毓文馆在毓文中学旧址揭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以抗联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博物馆。如今,吉林毓文中学紧扣主题教育要求,不断丰富馆藏内容,增添了东北抗联时期的证章、武器、服装、生活物品等几十件文物,并优化校本课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选拔30余名学生讲解员,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记者 任爽 通讯员 芦猛)

(责编:李昉、郝孟佳)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解决真问题 培养真本领 - 规范零工市场扶持灵活就业

解决真问题 培养真本领

发布时间:2024-09-08 14:09:16 来源: sp20240908

原标题:解决真问题 培养真本领

   “无抗生素”“绿色有机”“免疫力强”,在辽宁省鞍山市牧北村里,通过抽样检测,辽宁大学师生们新培育出的“香菇鸡蛋”获得认可。“吃了香菇饲料,鸡蛋免疫球蛋白提高了34.6%,一上架就卖光。”辽宁大学化学院教授单炜军指着刚装箱的鸡蛋,拿着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说。

   和单炜军一样,越来越多的辽大人选择到基层一线,用善于发现的慧眼找到真问题,更用智慧的大脑解决真问题,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辽大方案”。

   “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向记者介绍,真问题贯通人才培养全流程,能够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出具有真本领的创新型人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目前,真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全面覆盖辽宁大学所有本科专业,组建本科生科研团队500余个,解决问题5300多项,累计有38000名本科生受益。

   真问题从哪里来?“走出去”才能找得到。走出封闭的“教室小课堂”,到实践中找源头活水。从“被动研究”到“主动出击”,许多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减阻管道润滑材料、守护矿井安全的关键装备、节能调光的变色玻璃……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真问题,都成为辽大师生们的“真靶子”。

   “我们将社会现实场景中的真实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形成真实问题‘课程源’;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形成真实问题‘评价源’;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真实问题‘选题源’;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真实问题‘实践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辽宁大学教务处处长宋朋介绍。

   辽宁大学新型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项目团队为了解决锂电池高温易爆炸的问题,与锦州某企业合作,尝试打通从理论研究到走向产品市场的全链条,实现新型的高温电池从实验室规模到万吨级产业化的转变。

   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真问题让青年科技人才获得成长。“这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会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灵感,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应用研究水平。”水电池团队研三学生李穆迪说,在真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自己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发表了4篇论文。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东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智力驱动”和“智慧引擎”。“自从我们与省内14个地级市共建了城市研究院,就不再零散地寻找问题,而是长期稳定扎根基层,真正让科技成果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生产力。”辽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主任赵中洲介绍,近3年,辽宁大学共转化科技成果284项,其中省内转化192项,省内转化率达到68%。

   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评价“指挥棒”的引导。“我们扭转了论文至上倾向,构建以提升科研质量为前提、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辽宁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田百军介绍。

   要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仅要在科研创新上取得突破,更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下一步,我们将与省内各地市团组织共同筹建乡村振兴工作站,让师生能够真正地扎根乡村,将教学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辽宁大学团委书记高月说。

   (记者 刘 勇 见习记者 戴宁馨)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