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援外医生在多哥开展培训及医疗设备捐赠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16 19:38:04 来源: sp20240816

   中新网 太原1月20日电 (范丽芳 张琴)中非医疗对口合作机制是中国重要的援非决策之一。多哥当地时间1月19日,山西向多哥受援医院捐赠价值355万余元的医疗器械及会诊平台信息化设备等。

山西向多哥受援医院捐赠价值医疗器械及会诊平台信息化设备等。张琴摄

  援助非洲是国家卫健委重要的工作之一,山西省卫健委通过前期调研分析,指定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此次对口合作项目的援助医院,并由该院委派创伤骨科专家吕欣、栗树伟,与正在当地工作的中国(山西)第26批援多哥卡拉医疗队队长梁海鹏对接,共同开展相关工作。

  此次捐赠的仪器包含移动式平板C型臂X射线机、电动手术床、麻醉系统设备等骨科、麻醉科常用设备和手术器械,以及远程会诊设备,将极大提高受援医院骨科硬件设施,可开展脊柱损伤、髋关节置换、四肢复杂骨折等以往无法开展的手术。

山西骨科专家结合多哥情况,为当地医护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张琴摄

  与此同时,负责对口援助多哥的医疗合作专家组正在当地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他们根据卡拉地区创伤骨科疾病的特点,用教学视频与非洲就地取材的图片,讲解开放性骨折的概念,伤口分类、处理原则,外固定架的应用等内容。来自骨科、急诊、麻醉、普外、康复等科室的50余名非洲医护人员参加。

山西医疗专家通过手术带教当地医生。张琴摄

  骨科助手NAGBIDJA N’Djoname是刚刚从中国培训归来的医疗人员之一,他说:“中国创伤救治的医疗知识和无菌观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医生对多哥卫生事业的帮助。”(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新时代画卷) - 东北储秋菜进行时:年轻人接棒传统乡俗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新时代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16 19:38:05 来源: sp20240816

  北京市门头沟区,新一代琉璃匠人在开发制作琉璃脊兽。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河北省青县“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青少年学员在练习表演“哈哈腔”。   苑立伟摄(人民视觉)

  江苏省泗洪县,泗州戏演员在送戏下乡演出前化装。   陈 玉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亳州市,二夹弦非遗传承人(前排中)在向小学生们传授表演技艺。   张刘艳摄(影像中国)

  江西省景德镇市一家陶瓷公司的青年女工在进行陶瓷釉下彩绘。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江西省景德镇市青年工艺美术师在制作陶艺。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创意集市,青年主播在直播销售陶瓷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江西省景德镇市青年工艺美术师在绘制瓷器纹饰。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山东莒县非遗陶瓷修补镶嵌锡器打造技艺传承人挑着扁担在步云桥上吆喝。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湖北大鼓青年演员陈加平在湖北省云梦县街头进行表演。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国家级蜀绣非遗传承人康宁(左一)在重庆市渝中区工作室内向学生传授技艺。   冯 佳摄(人民视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妇女正在进行土族盘绣技艺比拼。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北京市永定河西岸的琉璃渠村,由北京市琉璃制品厂改造而成的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外亮相,百年窑火又重燃;山东省莒县的莒国古城,莒县过门笺等非遗技艺“圈粉”无数的同时,还带来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传统戏剧后继有人。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北青县“哈哈腔”、江苏泗洪“泗州戏”……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取经,老唱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景德镇,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一炉窑火,延烧千年;一盏美器,传承有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老一辈手艺人手中接过非遗技艺的接力棒,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在集市上,数万名在校大学生及来自全国各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将非遗元素融入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中,摆摊出售,吸引游人驻足;在网络上,他们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收获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这股青春力量。依托相关高校、各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企业,多地创新多种方式传承非遗: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参加研修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加大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发现和培育力度,建立灵活多样、可持续的传承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当下,青春力量正以不同方式,感受非遗魅力、释放创意活力,以创新之心坚守传承之道。

  (本报记者  智春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1日 05 版)

(责编:牛镛、闫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