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2023年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自身最高纪录

发布时间:2024-07-31 19:37:38 来源: sp20240731

   中新网 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 马帅莎)《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26日在北京发布。蓝皮书称,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

  在世界航天发展态势方面,蓝皮书指出,全球航天发射自2018年以来进入新的高峰期。2023年,全球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达到223次,较上年增长19.9%,发射载荷质量达1492吨,发射次数和质量等多项关键指标达到1957年以来的最高值。

  蓝皮书称,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发射载荷质量155吨,位列世界第二。其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完成48次发射任务,成功率100%,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捷龙三号运载火箭1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50.96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次数达175次。

  蓝皮书介绍称,去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显著提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实施6次发射,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实施7次发射、6次成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各实施2次发射,天兵科技天龙二号、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各成功实施1次发射任务。

  蓝皮书还指出,2023年中国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去年,中国近30家机构研制发射了航天器。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发射71个航天器,总质量达138.86吨。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公司研制发射卫星质量居国内第二、第三位。以银河航天、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具备卫星研制能力,发射卫星数量位居商业航天公司前列。(完) 【编辑:黄钰涵】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人权行动看中国)“双向奔赴”的南京老城“微更新”:古居变宜居 旧巷焕新颜 - 时政微观察丨这部经典著作,总书记说要“多看几遍”

(人权行动看中国)“双向奔赴”的南京老城“微更新”:古居变宜居 旧巷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4-07-31 19:37:39 来源: sp20240731

   中新社 南京12月4日电 题:“双向奔赴”的南京老城“微更新”:古居变宜居 旧巷焕新颜

   中新社 记者 杨颜慈

  午后的南京,和煦阳光透过金黄色的银杏叶洒进位于老城南的小西湖街区。在这里,南京探索实现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老金陵与新南京在此交融,老居民与新生代在此相遇。

  小西湖是南京现存为数不多保留有传统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的古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然而,历经百余年的古老建筑,却面临着房屋密集、年久失修、电网水网老化等问题及相应的安全隐患。

  2015年起,一场“双向奔赴”的老城微更新在此展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告诉记者,破解老城“难”,就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探索“小尺度、渐进式”的历史地段保护与再生新模式。

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街区。杨颜慈 摄

  在改造之初,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相邻产权人及居民代表、微更新申请人、专家搭建了对话机制,共同就修缮与改造发表意见。在共商共议中,实现历史片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在小西湖的改造更新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尊重每一个居民的想法,可以极大提升创造力和能动性,也增强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韩冬青说。

  经过改造,这里依然保留着老南京人记忆中的风貌:青砖黛瓦的小院前,老人们裹着冬衣闲话家常,孩童在门前院落嬉戏玩闹。这里还成为Citywalker钟爱的新打卡地:设计感与现代感十足的咖啡店、甜品店、食肆错落分布在新老空间里;非遗手工馆、小型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这里驻扎,仿佛在留住“慢时光”。

图为小西湖街区里的秦淮灯彩工作室。杨颜慈 摄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不是“大拆大建”,本意是要改善居民的生活。因此,“人”在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留住老城南的本色,而不是让改造过的片区跟过去的生活、以前的居民完全没了关系。”

  记者到访时,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奶奶正在古朴的小院落前打理盆栽花草。片刻后,她从家里取了一些大米,铺撒在有光照的地方。“现在这里生态环境更好了,很多老树木都保存了下来。经常有小鸟在这飞来飞去,来我这儿‘吃顿饭’。”

  小西湖留根且焕新的同时,也保留了历史文化印记。漫步街区内,一处“满院尽铺黄金叶”的院落引人驻足。连廊间,数把透明的雨伞内粘贴着各色树叶倒悬空中。雨伞下的石阶路上,落叶不扫,别有风韵。推开玻璃门探往屋内,却是一片张灯结彩的画面。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以前,南京市民和游客往往要到春节期间,才能看到秦淮花灯。现在在这里设立工作室,不少中外游客都会到此一游,为展示秦淮灯彩和南京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