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丨全面深改的故事:一县三不停

发布时间:2024-09-14 10:02:17 来源: sp20240914

  从杭州西湖北岸,开车向北约一个小时,就到了湖州市的德清县。如果你想多听几个改革故事,不妨到德清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德清的一家电子器材厂,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姻”,成立了全国首家科研生产联合体。“产学研”模式就此诞生。那个年代,很多上海的工程师趁着周末一天,往德清这边赶个来回,给乡镇企业作指导。“星期日工程师”曾引发全国大讨论,人才流动从此开端。

  德清有山,莫干山。在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时,“莫干山会议”曾写下浓重一笔。德清有田,“股票田”。世纪之交,德清沈家墩村以成片土地“入股”,促土地流转,“股票田”改革为农村土地改革写下鲜活一笔。

新时代的德清,改革故事更多

  2014年底,中央深改领导小组部署开展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次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给予授权。半年后,德清在全国33个试点县中,第一个“吃螃蟹”——当地青年赵建龙,买下了一块废弃厂房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在莫干山脚下建起“醉清风”酒店。

  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一重大改革上,德清一口气拿下入市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3个“全国第一”。这里的数字乡村集成改革、综合医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也都有独到探索,经验被推广向全国。

  德清,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却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近年来,它先后承接了国家级改革试点53项。这是什么概念?从全国看,一个县,如能承担一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就已很了不起。

  德清人常说,“我们是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德清人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感受,归结为四个字——“停不下来”,朴素且直白。何谓“停不下来”?结合实地调研观察,有三层含义:

  ——不能停下来。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之江新语》里写道,“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一个地方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倘若改革创新停下来了,发展也就停下来了。所以,实践者们最清楚:改革,不能停下来。

  ——不想停下来。谁不想停下来?两个关键人群:当地的广大群众,他们是诸多改革试点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积极参与者。还有当地的党员干部,他们是改革的直接操作者。虽然任务繁重、压力超大,但他们不想停下来。

  再深问一层:改革者们为什么不想停下来?德清的实践,给出三个关键回答:其一,初心使然。勇于改革创新,已是德清干部群众重要的精神特质。其二,在改革最前沿、最难处建功立业者,能得到及时的激励褒奖。其三,在改革容错制度建设上,德清走在浙江前列、全国前列。

  ——不让它停下来。一个领域内,前一轮试点若是德清冲在前面,下一轮试点,顶层设计者往往还会把任务交给它。德清在若干领域突破后,其他领域的顶层设计者,也更愿意把任务交给它。“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越到基层,改革跨领域的内在连接越紧密。

  改革任务,总是“一串一串地”到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德清的改革脚步里,真切而具体。

  德清的改革经验,折射着浙江乃至全国的鲜活经验——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坚持让人民受益,也始终依靠人民。他们已搭建起“1+7+N”的改革重点任务体系,最近正突出抓“微改革”——从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出发,推出一百多项“微改革”,有效破解老百姓身边的痛点、堵点。

  不能停下来、不想停下来、不让它停下来,汇集成“停不下来”。

  这正是一线的改革者们,用生动的实践、朴素的话语,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重要要求,响应着总书记发出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只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地方实践缩影。

  用改革眼光看,大江南北,遍布“德清”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显著 - 沪苏浙皖携手建设生态廊道保护空间:“一核一带多廊多点”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4-09-14 10:02:17 来源: sp20240914

   前不久,患者尼玛在西藏那曲市人民医院成功接受了单孔胸腔镜探查止血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手术,现已顺利康复出院。为表感激与敬意,尼玛家人将写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送到了主治医生、辽宁援藏医疗队主任张雪飞手中。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较为特殊。以往,那曲市人民医院遇到类似情况,大都建议伤患转诊上级医院。2024年伊始,辽宁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队抵达后,那曲市人民医院“五个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筹建进展迅速。这是西藏医疗系统“五个中心”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西藏已建设“五个中心”国家级17个、自治区级8个、地市级9个,重点专科能力持续增强。

   2015年8月,党中央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决策部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对口支援省份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地市人民医院的建设。2021年又将组团受援范围拓展到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截至目前,184家支援医院派出10批近2000名专家支援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

   医院管理方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帮扶医院科室数量每年约125个,累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400多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1800多项,填补西藏自治区医疗技术空白2500多项,建成7家三甲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彭斌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申报新技术新项目19项,新增血管外科等7大专科门诊,诊疗服务不断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培养4800多名本地医务人员,参加跟岗学习及各种学术交流年均5000余人。今年4月底开始,山东淄博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组织协调日喀则市昂仁县29名医务人员到淄博市第一医院开展妇产妇幼等内容的培训;同时,围绕“补短板、打基础、强队伍”目标,推进当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提升改造和高海拔牧区村居巡诊全覆盖。

   “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采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模式,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教授;援藏专家通过“小讲堂”、师徒沟通会等形式规范培养本地年轻骨干医护人员综合能力,培养了一批“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队伍。

   2024年1月,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于尧,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了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的手术,标志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向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目标又迈进一大步。

   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玛告诉记者:“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已经从自治区、地市延伸到县乡,带动了全区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目前,西藏全区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全面建成,床位有2万多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3人,远程医疗连通到乡镇。”以往很多不敢想、没法治、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现如今都可以在西藏当地医院解决。能做的手术越来越多,当地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利。

   (本报记者 傅强 尕玛多吉)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