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文化中国行”遇见的三张文化面孔

发布时间:2024-09-07 13:16:20 来源: sp20240907

  4月23日至26日,“文化中国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浙江。来自20余家中央、行业类及浙江省级媒体,共90余名记者编辑,分两路走访了杭州、湖州、绍兴、嘉兴、衢州、丽水等地,探访古建筑、老街区。有风君随采访团先后来到清河坊历史街区、崇仁古镇等处调研采访。

  漫步古镇老街,看见的是古韵绵长、老街新事、悠悠乡愁,也遇见了生于兹长于兹的不同面孔,他们有文化单位主理人、非遗传承人、故事讲述人。职业不同,身份不一,但从他们身上,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对传统文化的衷心热爱,和为守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竭力付出。正是这样一群人,以实际行动播散文化,延续文脉。

  01

  南宋书房主理人赵群伟:让雅文化“大众化”

  “我叫赵群伟,‘赵’是宋朝国姓的‘赵’,所以我做宋韵文化也算是一种缘分。”在位于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南宋书房,面对众多媒体和游客,书店主理人赵群伟打趣道。

  清河坊历史街区镇海楼下,这家很“宋”的书店,常常吸引过往游客驻足探访。

  “我们的书店坐落于南宋御街,游客众多。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广宋韵文化,二者结合,书店主打宋韵文化也便顺理成章。”赵群伟告诉有风君,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今天,这种美学需要被呈现和传播,也有必要让更多人感受宋韵、认识宋韵。

清河坊里的南宋书房。记者 陈黎明 摄

  “南宋书房不仅仅是一家书店,也是一个文化平台。”赵群伟告诉有风君,作为一家复合业态宋韵主题书店,南宋书房链接了上下游各类文化资源。如今,南宋书房以宋韵主题相关图书集中展示、宋韵主题文化活动、宋韵主题文创开发、宋韵普及读本出版等功能业态,深度挖掘和传播宋韵文化。自2020年10月开业以来,南宋书房每年举办线上分享会、研学活动、讲座等大小活动约200场,年均吸引近100万人次参与。

  为了让宋韵文化更大众化、更有趣味性,南宋书房近年来策划出版了《图说南宋御街》《藏在宋画里的两宋史》等普及读本。“让宋文化变成普通读者愿意看、看得懂的内容,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宋韵。”赵群伟告诉有风君。

  “宋韵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美学意义和生活指导作用,宋朝在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创造性、创新性,在当下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启发。”赵群伟说。

  02

  “嵊州皮蛋”吴虹:把故事说给你听

  小时候被乡人呼作“皮蛋”的吴虹,如今将“嵊州皮蛋”作为自己自媒体账号ID。诨名连接着儿时记忆,记忆勾起了乡愁。

  在个人账号上,吴虹向网友传播家乡文化。在线下,作为一名职业导游,他日复一日向往来游客讲述嵊州、崇仁古镇的故事。

  “我做导游二十多年了。一开始,导游只是我的一项工作。”吴虹告诉有风君,在一次讲解中,他按照解说词提到嵊州是“茶叶之乡”,一位游客问到“嵊州都有什么茶”,这一问,把吴虹问住了。这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此后,吴虹开始慢慢了解家乡茶叶,由茶叶逐渐了解“旅游”背后的嵊州。了解得越多,爱得也越深。

  如今,吴虹每周有两三天到崇仁古镇为游客讲解。闲暇时,他也常到古镇闲逛,和当地居民聊天,在谈笑风生中了解到更多古镇的历史和故事。每次来到古镇,老人们都会说“大外孙又来了”,亲切的乡音问候,让古镇更添温情。

  “走在古镇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在吴虹眼里,崇仁古镇是平凡的,更是真实的。徜徉在原汁原味的街巷,时间慢了下来,人也静了下来。“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慢下来静下来的感觉。”

  “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吴虹告诉有风君,换句话说,只有足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才能产生对家乡的热爱。

  “我没有想过一个人能为文化传承做多大贡献,现在只想尽己所能去讲好家乡故事,讲好故事背后的意义。”让更多外地人了解嵊州,让更多嵊州人了解家乡,是吴虹最大的心愿。

  03

  剪纸技艺传承人沈燕丽:只因心中热爱

  走在吴兴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各类文创市集。团扇、灯笼、滚轮拓印、剪纸……让市民游客徜徉街区时,随时感受非遗魅力。老街区嵌入老手艺,既是复兴文化遗产,也是让古艺重新。

  在一处文创市集,有风君遇见了小燕飞刀剪纸社社长、创始人沈燕丽。为将剪纸工艺展示在更大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沈燕丽时常来到街区,现场为游客奉上剪纸技艺。

  “我会剪一些窗花之类的作品送给游客。”沈丽燕说,“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为孩子们上工艺体验课,让他们亲身感受剪纸的趣味。”沈燕丽是土生土长的吴兴人,已从事手工剪纸30余年。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还结合套色、彩绘、水墨等形式,在剪纸中融入湖州地方标识和潮流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传承技艺,还能宣传家乡。”沈燕丽告诉有风君,注入新潮元素的剪纸也更受年轻人喜欢。

沈燕丽在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做手工剪纸。记者 陈黎明 摄

  “主要是因为热爱。”谈及接触剪纸技艺的诱因,沈燕丽脱口而出。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热爱,00后郑佳雯便是其中之一。“我本身就对剪纸很感兴趣,平时有空都会来学。”郑佳雯大学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闲暇时常来学艺,或随师傅到街区文创市集现场为大家剪纸。

  如今,包括郑佳雯在内,沈燕丽带了九位徒弟,其他学员有二十多人。传统技艺就是在这样的接力中,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来源:潮新闻 记者:陈黎明)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春走基层)中国“春联村”迎销售旺季 小春联成致富大产业 - 运河文化说|扬剧演员:创新传承地方传统曲艺

(新春走基层)中国“春联村”迎销售旺季 小春联成致富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4-09-07 13:16:21 来源: sp20240907

春节临近,山东潍坊高密的春联进入销售旺季。高密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新网 山东高密2月4日电(沙见龙 王红蕾) 家家户户刷红纸、印春联,售卖春联的露天摊位“人满为患”,商铺里挤满了上门订货的经销商……随着甲辰龙年的临近,具有中国“春联村”美誉的山东潍坊高密市东李家村“热闹”非凡。

  东李家村红纸对联有200多年历史,全村近200户,六成以上从事红纸、对联加工相关产业,是中国“江北红纸第一村”“中国楹联产业基地”。每年春节前,全村满街的红纸春联、各式年画及节庆产品,洋溢着欢乐、喜庆、祥和的乡土民俗文化气息。

在山东潍坊高密的东李家村,家家户户赶制春联,迎来销售旺季。高密市委宣传部 供图

  “大红纸最初都是纯手工印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本全部机械化了。”今年67岁的东李家村村民李兆成从事这一行当已有40多年,每年过了正月全家便开工备货,五六月份是生产高峰期,十月开始陆续就有客商来批发拿货,进入腊月则是零售最繁忙的阶段,“正月是一家人一年里仅有的休息时间”。

  “今年是龙年,我们创新了数十种带有‘龙’元素的产品,比较畅销,植绒材质的产品也很受大家喜欢。”李兆成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的材质、印刷的油墨、字体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品类型也从原来单一的红纸黑字,发展出如今的烫金对联和高档年画等新产品。

图为工人对春联产品进行打包。高密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近几年,李兆成的春联销售也有了新变化。除了销售自家生产的春联外,他与浙江义乌的厂家达成合作,互相售卖对方的产品,“这样种类更多,便于大家有更多的选择。”而儿子李代强也逐渐从他手里接过了“接力棒”,不仅精通所有制作工序,还开起了商铺。

  与半机械化的春联生产相比,位于东李家村的山东省东墨文化有限公司则尽显科技“气息”。12条春联生产线开足马力飞速运转,一包包成品“整装待发”。公司负责人“80后”的王刚称,兔年春节刚过,公司就开始设计制作、开发了100多个龙年生肖图案并全部投入生产,深受客户欢迎,累计已接到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订单。

在高密东李家村,前来购买春联产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高密市委宣传部 供图

  据了解,在东墨文化有限公司长年上班的50多名工人,基本都是附近村的村民,还有附近6个加工点负责部分外包活,带动就业近200人,户均增收3万元(人民币,下同)。

  红彤彤的春联、福字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村民展示龙年挂件等产品。高密市委宣传部 供图

  在东李家村的带动下,周边10多个村也发展起了春联产业,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线下线上销售方式,红纸、对联产品销往中国20多个省市,仅东李家村所在的夏庄镇从业人员超4000人,年产春联等产品近8000吨,产值近亿元人民币,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