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发布时间:2024-08-08 21:01:15 来源: sp20240808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题:发展的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新华社记者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多国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展现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的大国担当,期待中国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以坚实的步伐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信心,表示愿与中国携手同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行稳致远 提振发展信心

  “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充满力量、鼓舞人心,让人们看到中国过去一年在国计民生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加纳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本杰明·阿那格雷说。

  过去一年,中国企业在加纳修建了公路、码头和桥梁等基础设施,鲁班工坊首次落地加纳,越来越多加纳年轻人学习中文、到在加纳的中国企业就业。阿那格雷说:“相信中国经济将在2024年继续呈现良好势头,持续以自身发展为中非合作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和动力。”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新年贺词中提到的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令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本杰明·姆加纳受到鼓舞:“这些成就显示了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坦桑尼亚未来发展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习近平主席的话语让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海水淡化厂项目健康安全工程师加赞法尔·阿里深有感触。在阿里的家乡瓜达尔,饮用水源短缺制约当地发展,去年12月竣工的海水淡化厂项目解决了这个历史难题。“中国将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造福广大巴基斯坦人民,是真正地以人民福祉为念。”阿里说。

  去年12月来华参加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的西班牙《金融世界报》社长何塞·路易斯·巴尔塞洛对新年贺词中“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传承着伟大的文明”等论述印象深刻。“中国将现代潮流和对古老文明的尊重和保护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富有创意、卓有成就的中国形象。”巴尔塞洛说。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的一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对此,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表示:“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主席指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世界期待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继续在各领域为世界作出突出贡献,推动国际社会更加和睦和谐。”赵宏伟说。

  拥抱世界 担当大国责任

  举办主场外交,出席国际会议,会晤老朋友、新伙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历数一年来中国外交的高光时刻。曾在俄罗斯科教部任职的维克托·库普里欣由衷表示:“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令人赞叹!”

  库普里欣过去20年曾到访中国30余次,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关于中国的书籍,每年元旦前夕品读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已成为他的习惯。“我从贺词中读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中国、一个愿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中国。”

  “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国责任。”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对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印象尤为深刻。

  随着新年假期的到来,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哈利姆车站越来越热闹,很多人乘坐雅万高铁去西爪哇省首府万隆度假或返乡。作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已超过100万人次。苏尔约诺说,雅万高铁是中国追求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各国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感慨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最重要的倡议之一。”

  元旦前夕,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D01住宅楼封顶。曾经,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大片沙漠,如今摩天大楼已拔地而起。赫尔米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所强调的“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中国的国际合作践行了这一理念。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对新年贺词总结的中国一年来外交实践印象深刻。他回忆起在中国古城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指出这一峰会具有历史性意义,为促进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各领域长期合作开辟了广阔新前景。“中国以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拓展国际友好合作,这符合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共同期待,也符合世界的共同期待。”

  多国人士指出,2023年的中国外交阔步前行,新的一年,中国将继续书写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精彩故事。

  “从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塞内加尔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耶·巴说:“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相信中国将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努力,致力于解决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实现共同繁荣。”

  命运与共 创造美好未来

  “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有关共建更美好世界的论述,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深表认同。他说:“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国将承担起大国责任,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这对世界非常重要。”

  2023年,世界变乱交织,地区冲突牵动着世人的神经。

  “世界正经历动荡,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正是世人所迫切需要的。”阿联酋阿布扎比执行办公室主席前顾问易卜拉欣·哈希姆说。

  “中国人民深知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宝贵,对遭受战争、冲突之苦的国家和人民满怀同情。习近平主席正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奋斗目标。”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说。 

  汇集着各国人民期盼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

  “拉美人民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未来有着共同的愿景,愿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委内瑞拉新兴经济体发展高等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主任路易斯·德尔加罗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新年之际对世界的美好祝愿,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振奋人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期待中国不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倡导包容、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通过在多边和双边领域持续努力实践,造福全世界。”

  韩国韩中友好联合总会会长禹守根说:“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处在深刻变化中的世界指出正确发展方向。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之时,期待中国继续唱响合作共赢、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最强音,推动建设更加和平稳定、开放包容和携手共进的世界。”(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常天童、贾小华、孙丁)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我们的阿勒泰 - 创造多个首次!12年前的今天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我们的阿勒泰

发布时间:2024-08-08 21:01:18 来源: sp20240808

  阿勒泰最近太“火”了。“阿勒泰”这3个字最近出现在我朋友圈的次数,比过去10年加起来还多。

  10年前,我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支教。

  “你们那时骑马上班吗”“住毡房吗”……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后,很多朋友抛来这些问题。

  我们支教的地点不在牧区,也不在景区,在阿勒泰市。就是这个只有一条主干道,“一个馕饼从北滚到南”的边地小城,成了我们回忆阿勒泰时最美的地方。

  我现在还记得上第一堂课的场景。我的学生近一半是哈萨克族,他们会讲哈萨克语、汉语和英语。我的一名学生勒布朗·冯——这是他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当他得知我从天津坐了6个小时飞机到阿勒泰,一脸严肃地说:“天津真是太‘偏僻’了!”

  他来自布尔津县,在额尔齐斯河畔长大。大学毕业后,勒布朗回到阿勒泰,当了一名老师。不久前我看到他的朋友圈,他指导的学生已经参加信息竞赛获奖了。

  在阿勒泰待了一年后,我在某些时刻理解了他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自信和豪情。

  我那时教高中两个班的英语,每周上17课备17课,做梦都是在讲台上暴走。夏天,我们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散步。眼前的克兰河,会先汇入到额尔齐斯河,然后一路向北,最后奔腾流入北冰洋。我第一次感觉,世界的版图都随着这条河徐徐展开,它给了我比蓝天更具体的辽阔感。

  阿勒泰的热总是一闪而过,冷才是她的底色。

  每年10月,阿勒泰开始飘雪,差不多要到转年4月结束。每到冬天,连着几天飘雪,建筑物、路标只有高出地面一点点,整个城市好像矮了一截。

  我的学生告诉我,每个阿勒泰的孩子,几乎会走路时就学会了滑雪。而我,在21岁时终于站上了阿勒泰的雪道。

  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我第一次挑战中级道,尽管作足了准备,但腿发软,牙齿都跟着打颤。这时,我看到一个捂得严严实实、高高大大的人向我挪来,他走近了我才发现,那是我们班的班长,1米9高,平时和我关系很冷淡,我经常仰着头批评他,他也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在雪道上,他站在我身边,微微猫着腰,给我强调一些技术要领。然后拍着手鼓励我,“加油加油,你是最棒的。”

  我的这一滑简直是“史诗级灾难”,因为速度快,转弯角度过大,我重心太靠后,连人带板一起摔出去了。摔得不疼,就是觉得太丢人了。

  我们班长比教练还快地来到我旁边,一边帮我拍打身上的雪,一边调侃着说,“以后再不吹牛了撒,手刹都用上了。”

  那一刻,我感动又愧疚。讲台上,我们自诩为老师,教人语言的法理,生活中,应该拜学生为师,学习为人真诚、豁达之意。

  在这天远地远的“苦寒之地”,总有年轻人很多年轻人前赴后继地赶来。

  学校一名年轻的地理老师,毕业于四川一所高校。他拉了一个行李箱,坐了48小时的火车从成都到乌鲁木齐,然后坐12个小时大巴到阿勒泰。4月还是挺冷的,他试讲的时候穿一件黑棉衣,试讲的内容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因为试讲要求是学生学到哪里,教师就要从哪里接着讲下去。

  学校安排年轻老师互相听课,我在他的课上听他给学生讲,“像我们国家,北有冰原,南有大洋,西连大漠,东接大海,这才是大国。”

  他决定留下来,留在这个大国的角落里。这个“冷门”决定的背后,是强大的热情。他说,“来这里是不错的选择,人生本来也没有最好的选择。”

  十年了,有人回去过,有人再没回去。有人想回去,也有人再回不去了。相比驻守那里一生的同事们,我们这些支教老师做的太少,而收获的太多。

  我们的一位团友说,阿勒泰冷得刚刚好,那里的青春多少年后拿出来都是新鲜的,那里的人必须活得很热情才能打发岁月,每到下雪的日子,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想起它。

  阿勒泰,我们常常会想起她。如果再来一回,我们想做的更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0日 05 版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