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项科学实验随天舟七号上太空 中国空间站将推进骨质疏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8 15:58:29 来源: sp20240918

   中新网 海南文昌1月17日电 题:33项科学实验随天舟七号上太空 中国空间站将推进骨质疏松研究

  记者 马帅莎

  1月17日晚,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为中国空间站送去新的科学实验样品。此次搭载的科学实验有何亮点?新一批实验样品送达后,空间站将开展哪些科学研究?相关专家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作出解读。

  中国空间站搭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天舟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货运飞船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刘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空间应用系统随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共向中国空间站送去了61件应用物资,总重约473公斤,包括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33项科学实验,将支持空间站在轨实验持续滚动开展。

  这些应用物资送至空间站后,将由在轨的航天员安装到对应的实验装置中开展实验。刘伟称,有些实验结果可以实时传回地面,有的实验样品将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做进一步研究。

  自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以来,中国已经发射六艘天舟货运飞船。相比之前的天舟货运飞船,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送去的科学实验物资有何不同?

  刘伟表示,前期任务侧重运送实验装置类物资,为后续开展科学实验创造更好的支持条件。随着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针对空间站舱内外的现有实验设施,送去了更多科学实验项目,涉及10个研究所、8所大学,是截至目前为空间站送去最多科学实验项目的天舟货运飞船。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最后“上车”、最先“下车”的“乘客”

  在众多实验样品中,细胞实验样品是一位特殊“乘客”。当天舟七号船箭组合体已经转运至发射区时,科研人员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还在发射场实验室内争分夺秒地制备细胞样品。记者了解到,这些样品是天舟货运飞船中最后“上车”,最先“下车”的一批物资,临近发射时,它们才会被装入货运飞船中,抵达空间站后将首先被航天员取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表示,这些细胞对温度、气体、营养液供给等生存环境具有严格要求。为了保持细胞健康,科研团队在天舟货运飞船中为细胞样品准备了“专座”——细胞上行生保装置。

  该装置约1个半微波炉大小,配置了两个抽屉,分别装有5个标准单元,每个单元上是两个培养细胞的细胞室,装置和单元可根据细胞对生存环境的“个性化”需求,调节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营养供给等条件,为细胞提供舒适的“旅途”环境。

  研究太空中人体骨质疏松现象

  据了解,细胞上行生保装置“护送”的其中一组实验样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余路阳团队制备,用于研究太空骨质疏松现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人体骨髓中较原始的细胞,成骨细胞就是由其分化而来。余路阳表示,研究显示,人在太空中骨质流失会加速,是绝经后妇女骨质流失速度的十倍。我们期望找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会发生哪些生物信号的改变,找到干预靶点,从而研制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或干预手段。

  “(航天员的骨质疏松)与地面老年人的骨质变化具有相似性。研究人在太空中的骨质变化不仅对保障航天员的在轨健康有重要意义,对地面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金福说。

  这是该团队第二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送入空间站,此前该团队通过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搭载的实验样品,目前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吴梦瑞说,他们发现,这种细胞的表观遗传会在太空中发生甲基化,好比给DNA戴了一顶帽子,被帽子遮住的这部分基因将不再被表达、转录,这对细胞分化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送到空间站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周期会进一步延长,将从天舟五号任务的4天延长至7天。吴梦瑞表示,在空间站运营期间,这项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不仅将通过后期的空间站飞行任务再运送一批实验样品,后续还将在实验中增加药物干预。

  “从细胞研究到真正的人体应用,其实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在细胞层面获取可信证据后,我们未来还需要在空间站开展小鼠实验,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余路阳说。(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法国酿酒师:要在贺兰山酿出世界顶级葡萄酒 - 乌鲁木齐:特色街区人气旺

法国酿酒师:要在贺兰山酿出世界顶级葡萄酒

发布时间:2024-09-18 15:58:30 来源: sp20240918

新华社银川8月11日电(记者刘海、刘祯)尼古拉·格里马至今仍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站在宁夏贺兰山东麓青铜峡市的一座山顶上,茫茫戈壁滩尽收眼底,巨大的石块随处可见;抬头仰望,圆月当空,他不由感叹“在法国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月亮”。

“望月石酒庄”因此得名。这位法国波尔多酒业世家第六代传人,在探寻许多世界名产区后,最终被宁夏得天独厚的风土吸引,决定“要在这里酿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

“明年我就60岁了,我人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尼古拉说,他与中国的缘分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

1987年,22岁的尼古拉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青岛一家酒庄从事酿酒工作。此后,他在山东、新疆、云南等地参与了多个当地酒庄项目的建设。


尼古拉·格里马(前排中)初来中国时与当地葡萄酒产业从业者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尼古拉·格里马(前排中)初来中国时与当地葡萄酒产业从业者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尼古拉还参与了马瑟兰的引进。“马瑟兰是一个比较新的葡萄品种,当时在法国种植也不多。它味道浓郁,带有甜香料和香辛料的香气,我觉得会适合中国。”

马瑟兰酿出的葡萄酒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赛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评价说:“马瑟兰在中国找到了最佳生长环境,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土魅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马瑟兰种植产区。在宁夏,几乎每个酒庄都种植有马瑟兰品种。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2012年,尼古拉来到宁夏参加贺兰山东麓酿酒师大赛,对这一产区的风土念念不忘。

“宁夏有着独特的风土,我觉得能在这里酿出我想要的葡萄酒。”尼古拉说,他和中国伙伴一拍即合,于2017年创立了望月石酒庄。

在尼古拉看来,宁夏和法国波尔多的气候存在差异,这里日照时间更长、更热、更干燥,葡萄的生长周期也更短,这些都赋予了宁夏葡萄酒更为独特的风味。

从种植到酿造,从设备到人员,尼古拉将自己的丰富经验悉数倾注在贺兰山东麓的这片葡萄园里。他从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器材,从法国、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引进酿酒师,组建了一支国际化团队,酿造的第一款葡萄酒就斩获国际大奖。

“葡萄酒不是标准化产品,每年都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做出调整与改进。”尼古拉说,“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收集多元化的信息,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年6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代表中国葡萄酒产区首次亮相2024波尔多葡萄酒节。尼古拉也将自己在贺兰山东麓酿造的葡萄酒带到了各国消费者面前。

“他们都赞不绝口,不敢相信这是在中国酿出的葡萄酒。”尼古拉说。


8月7日,尼古拉·格里马(左)与同事在酒窖中。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8月7日,尼古拉·格里马(左)与同事在酒窖中。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从贺兰山到波尔多,中法两国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领域的联系持续加深。今年,中国有望正式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对此,尼古拉非常期待:“中国加入OIV意义重大,不仅能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能酿出高品质葡萄酒,还能和更多有经验的国家交流,不断提升技术与品质。”

葡萄园里,尼古拉和团队成员正忙着为下周的采收做准备。“波尔多因葡萄酒闻名世界,宁夏也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宁夏酿出的世界顶级葡萄酒。”

(责编:曹欣悦、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