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影响10余省,还要热多久?

发布时间:2024-07-24 22:02:28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网 北京6月20日电(韦香惠)高温热浪持续席卷北方大地,气象部门预计一直到21日,华北东部、黄淮等地还将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今年夏天有多热?

  自6月7日开始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多天高温预警。过去十多天里,我国中东部地区约一半国土面积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尤其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出现接近甚至超40℃的酷暑热浪。

  6月13日,广东广州,市民手持风扇与雨伞散热降温。 陈骥旻 摄

  6月19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当日白天,新疆沿天山地区、陕西中部和北部、山西南部、北京中东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辽宁中西部以及广东中西部、海南岛北部等地有35~36℃高温天气,其中,新疆沿天山地区、陕西中部、河北中南部、北京东南部、天津、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

  40℃以上高温越来越常见了吗?

  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1961年至2023年气象大数据发现,这62年中,全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总体确实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22年最多,高达4209站次。

  以河北石家庄为例,进入2000年以后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年份明显增加,其中,2010年出现40℃及以上的高温日数共4天,2023年高达7天。

  6月13日,陕西西安,市民遮阳出行。当日,西安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西安及周边县区日最高气温将升至38至40℃,部分区域可达41℃以上。 张远 摄

  还未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段,为何如此“火热”?

  这段时间以来,不仅我们国家北方出现酷暑高温,印度前段时间也出现50℃以上超极端高温事件,泰国、墨西哥、美国等地极端高温事件也频发。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介绍,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和直接影响各地的具体的高压系统是影响各地高温最重要因素。

  这强大的变暖趋势早几年就已有迹象。在2020年开始、持续了3年多的拉尼娜背景下,2021年、2022年,我国最暖气温记录仍被连续刷新。而在2023年转而经历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后,当年的全球气温更是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纪录。

  回到现在,厄尔尼诺已经结束,但拉尼娜现象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据世界气象组织此前消息,2024年7月至9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期间,这种可能性达到70%。

  重庆迎高温天气,市民戏水享清凉。杨孝永 摄

  还要热多久?

  据气象部门消息,18-21日,华北东部、黄淮等地还将有35℃以上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20日之后随着新一股更强的冷空气南下,北方大范围高温才可能得到缓解。(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用生动影像展现美丽乡村图景(艺海观澜) - 澜湄国家专家学者共议传统医药发展与合作

用生动影像展现美丽乡村图景(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07-24 22:02:30 来源: sp20240724

  近年来,越来越多乡村题材纪录片记录新山乡巨变,描绘宏阔的乡村景观与时代图景,成为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生动载体。

  

  新时代以来,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环境更宜居、产业更兴旺、治理更有效的乡村朝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欣欣向荣的场景,承载着乡村新的希望与梦想。近年来,越来越多乡村题材纪录片记录新山乡巨变,描绘宏阔的乡村景观与时代图景,成为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中国乡村故事的生动载体。

  滴水映日,一叶知秋。一批乡村题材纪录片摆脱概念化叙事模式,以小见大凸显艺术效果,从微观视角映射时代精神。在《理想的乡村》中,乡村医生更确木兰半夜三更被叫醒后骑马去义诊,吴利珠自费回乡为村里建起图书室,客车司机邓兰舟为村民免费带货,村民彭晓丽迷上拍纪录片……10个温暖故事展现了10位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乡村面貌。《瓜熟蒂落》从陕西渭南重泉村1000多户家庭中,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瓜农家庭作为拍摄对象,通过记录“种瓜、盼瓜、收瓜”的辛劳过程,展现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的生活变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生活快节奏、媒介日益多样的当下,微型化、互动式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显著特点。为顺应媒介变化,赢得更多关注,乡村题材纪录片创作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在体裁上,很多作品采取“微纪录片”的轻体量,如《不负青春不负村》每集20分钟,《跟着丁真探乡村》每集15分钟,时长都更加贴合网络收看习惯。用蒙太奇手法加快叙事节奏、以俏皮可爱的花字构成提示性字幕、使用大量特技实现转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讲解等,这些创新方法更贴近观众的新媒体使用习惯,让乡情乡韵缓缓流入心田。

  为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一些作品巧用品牌理念。比如,美食作为大众文艺领域热门主题,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希望的田野》聚焦山东优质小麦和浓香花生油,呈现山东美食背后齐鲁粮油的产业升级。《上新吧,福味》介绍了福建的宁德大黄鱼、东山小管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厨师创新烹饪方式,让乡土食材“华丽变身”。与此同时,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乡村题材纪录片渐渐形成了知名品牌。《记住乡愁》已经播出10季,拍摄足迹遍布各地乡村,观众从中不仅能领略传统村落、优美风景、古朴风情,更能感受几千年来深藏乡村文化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

  纪录片真实、直观,是面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近年来,除本土创作外,我们也积极尝试国际合拍的方式。与之前相比,今天纪录片的合作形式更加灵活高效、各显其长,既能深入中国乡村现场和中华文化肌理,又能以海外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故事。由五洲传播中心、优酷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的《做客中国》,记录了三位外国主持人到中国乡村普通家庭做客,体验当地人劳作和生活的场景。这部沉浸式感受今日中国乡村发展变化的作品,受到海外观众欢迎。讲述普通人逐梦小康的《柴米油盐之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英国导演柯文思执导,该片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过程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故事,让观众真切感知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了解乡村日常而亲切的一面。这些合作作品让乡村叙事与海外观众的审美旨趣更加契合,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钟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古典诗词中恬静怡然的乡村,如今别有一番人间烟火气。期待乡村题材纪录片能够继续发挥优长、创新形式,展现乡村奋斗者的追梦历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6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