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招待会

发布时间:2024-08-02 14:33:29 来源: sp20240802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10月23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招待会。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和约200名中日各界代表出席。

王毅指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日关系再次站在关键路口。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变,也不会变。一个稳定互惠的中日关系对两国至关重要,对亚洲不可或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我们要以纪念缔约45周年为契机,牢记条约初心,恪守条约共识,践行条约原则,推动中日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王毅强调,对条约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互尊互信,筑牢和平共处的政治根基。最好的传承,就是坚持睦邻友好,改善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最好的践行,就是坚持互利互惠,释放务实合作的巨大潜力。

王毅指出,中日同处亚洲,对亚洲地区的未来负有责任。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开放的区域主义,倡导“和合共生”的东方哲学,反对制造意识形态对立,拒绝挑动“新冷战”的倒行逆施,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更多新动力。

福田康夫表示,日方愿同中方一道,弘扬条约宗旨,克服面临的困难,为进一步促进日中睦邻友好,深化日中和平、友好、合作而不懈努力。

招待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共同举办。

当日,王毅会见了福田康夫率领的日本友好人士访华团。

(责编:卫嘉、白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搭建少年儿童走进艺术世界的桥梁(金台随笔) - 从长三角看统一战线何以从“重要法宝”成为“强大法宝”

搭建少年儿童走进艺术世界的桥梁(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08-02 14:33:30 来源: sp20240802

  在上海市长宁区,有一种“艺术护照”,它成为一些少年儿童走进艺术世界的桥梁。7年前,长宁区发起“艺术护照”项目,依托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为辖区内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艺术教育。上一次课盖一个章,集齐有奖励。7年来,一本本小小的“艺术护照”牵着1000多名儿童走进艺术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索人生另一番景色的窗户。

  我国仍有少数低收入人口和困难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这些家庭的孩子少有机会参与校外的各类文艺活动,在社交沟通等方面与同龄人存在差距。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中精神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艺术护照”等社会救助项目,以艺术为载体进行德育、美育,以艺术为媒介去爱、去关怀、去帮助,让孩子们被看见、被认可、被启迪,为人们展现了社会救助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也为孩子们的成长开拓了更多可能。

  “艺术护照”缔造的小小天地,有助于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兴趣,种下一粒粒向美向上的种子,既帮助孩子们见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引导他们观照自己的内心,帮助他们累积面对困难的自信、对抗挫折的勇气。画作被展出,感叹“艺术天分还是充满全身的”;上了动漫课,立志“制作出属于我的一款游戏”……经过一节节艺术课的浸润,曾经拘束沉默的孩子更加爱表达、有自信。事实证明,困境中的花朵也能快乐绽放。看得见的改变令人欣喜,不过更多时候,艺术教育的成果难以量化、效果不易显现,但学到新东西时的兴奋、听到动人音乐时的触动,都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种子,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会破土而出。

  从送钱、送物,到送教育、送艺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走向成熟。“艺术护照”的探索,正是救助理念转变的产物。困难家庭之困,除了物质上的困顿,往往还体现在发展机会缺乏、发展能力不足、精神贫困等方面。救助不仅要解一时之困,还要为未来发展赋能。创新社会救助的内容、方式,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才能帮助他们更好走出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护照”项目正是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复合式救助转型的一种生动探索。

  “艺术护照”课堂上畅想“诗与远方”,离不开课堂外的多方考量、多方参与。除了当地民政部门的资金支持,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的优质艺术资源、专业社工师资、志愿者队伍,与艺术类院校的对接,都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这样的模式,为更好开展社会救助提供了启示。今天,社会救助的需求越发多样化,从物质保障到生活照料,从精神慰藉到心理疏导,从能力提升到社会融入,只有动员多元主体、多方力量广泛参与,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效率,让更多类似“艺术护照”的探索涌现出来、良性发展,才能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温暖、更持久。

  艺术对人意味着什么?“艺术可以让人心静,还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热爱。”一位受助小朋友的回答,是对“艺术护照”项目的回响,是对助人自助的生动注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孩子心中辉映的光芒、注入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4日 05 版)

(责编:孙竞、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