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助企快速“通关”,轻装“出海”

发布时间:2024-09-10 12:20:12 来源: sp20240910

  “建行有什么产品可以帮助我们这样新成立的外贸企业快速通关吗?”这是今年以来外贸企业财务人员经常问起的一句话,也成为建行天津市分行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小微企业实践中非常关注的话题。

  近期,天津市分行创新业务模式,通过灵活配置企业资产,创新推出以外币质押开立境内人民币保函,落地建行系统内首笔美元质押海关税款担保保函业务,助力企业快速通关,轻装“出海”。

  “四下基层”摸清市场痛点难点

  目前,天津地区很多进料加工型外贸企业均使用美元进行进出口结算,人民币经营周转资金相对有限。按照规定,企业每次进口原材料都需要在进口关区缴纳一定金额的人民币保证金,企业的关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要做好相应的沟通与配合,操作流程长,沟通成本高,占压企业的经营周转资金。前不久,建行天津津南支行在“四下基层”主题实践中,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期间,获悉某民营公司是一家以出口服装类产品为主的进料加工型外贸企业,出口市场以美国为主,目前正面临上述难题,企业负责人为此事犯愁不已。津南支行聚焦企业痛点难点,迅速上报天津市分行,积极与总行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研究政策规定,分析企业实情,设法找到解决方案。

建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正在分析企业实情,研究解决方案

  大胆创新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天津市分行国际业务部与津南支行立即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张富清金融服务队”,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关务及财务等相关人员深入沟通,了解分析具体情况。

建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深入企业上门调研,了解企业痛点难点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业务需求,建行工作人员向客户仔细介绍海关税款担保保函业务。针对该企业美元较为充足、人民币经营周转资金有限的特点,提出可以为企业配置大额美元定期存款业务,以美元质押为担保方式为企业开立海关税款担保保函,解决占压企业人民币经营资金的问题,帮助客户解决加工贸易项下通关问题。该企业迅速接受了建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

  为尽快解决问题,在总行的支持指导和银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分支行联动,调动多部门资源,克服困难,1天内就完成从柜台开立美元定期存款账户、业务申报到通过审批、完成合同建立的全流程,顺利为企业开立了100万人民币的美元质押海关税款担保保函,降低了企业的通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政银合作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这个保函太方便啦!既省事,又省钱,可算解决了我这两年的心头病了!”该企业负责人高兴地向建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成员李雪鑫和魏乃寅说道。

  美元质押海关税款担保保函业务的创新推出,不仅降低了企业内部沟通的时间成本,企业不用再频繁向海关缴纳加工贸易手册设立保证金,解决了加工贸易企业人民币经营资金有限的问题,更帮助企业在“单一窗口”进行货物申报时仅录入保函编号即可实现快速通关,享受“先放后税、汇总缴税、属地备案、全国通用”的便利通关模式,缩短货物滞港时间,便捷企业通关。

  近年来,在“普惠+国际”业务联动的实践中,天津市分行聚焦金融助力区域加工贸易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领域,为企业量身设计服务方案,切实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下一步,天津市分行将持续为服务实体经济、外贸高质量发展以及本外币一体化提供金融助力。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丨特稿: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农民端稳饭碗 - 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在华参观交流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丨特稿: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农民端稳饭碗

发布时间:2024-09-10 12:20:13 来源: sp20240910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特稿: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 中非合作助力非洲农民端稳饭碗

新华社记者

从杂交水稻到玉米大豆,从热带农业技术到旱作农业技术,从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到减贫示范村……10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农业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中国农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把沃土变良田。一座座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拔地而起,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打通田间到市场的通道,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

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是中非最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今年8月中非领导人对话会后,中方发布《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为中非农业务实合作再添新动能。

从更高产到更营养

在东非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中国风味的豆浆凭借浓郁口感和丰富营养悄然流行。农户奥马里·哈约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靠种大豆、做豆浆的收入成功开起了一家小餐厅,“豆浆是餐厅招牌饮品,我和家人也每日必喝”。

哈约是“小豆子、大营养”项目的示范户之一。该项目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莫罗戈罗省政府继“小技术、大丰收”玉米密植增产项目后于2021年启动的玉米套种大豆项目。在非洲多国,中国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显著提升了当地水稻、谷子、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帮助非洲民众在农业发展中端稳饭碗。

“我们提出的玉米合理密植技术成功将玉米产量提高三倍以上,现在推广的玉米套种大豆可以让农民获得额外收入。与此同时,用大豆制作豆浆能够帮助当地人加强蛋白质摄入,提升营养健康水平。”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项目总负责人李小云介绍说。

“大丰收”“大营养”的背后,是中国方案助力非洲农业释放潜力,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在刚果(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积极探索当地热带作物资源,已在当地筛选出56个蔬菜品种、3个水果玉米品种和3个木薯品种,举办各类培训班分享热带农业实践经验;在肯尼亚,来自兰州大学的专家们耐心指导当地农民用中国研发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玉米,推动旱作农业技术走向非洲国家……

刚果(布)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保罗·瓦朗坦·恩戈博由衷感慨道:“物质总会灭失,培训得来的知识却会永远流传。”

从收成到收入

9月初,产自肯尼亚的52吨鳀鱼干运抵湖南,在这里被深加工成湖湘风味的海鲜零食投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实现该项产品常态化进口。

肯尼亚水产品资源丰富,但长期受到产业链建设相对薄弱的制约,水产品无法走向世界。中企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在肯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夸莱郡希莫尼镇投资建厂,组织当地渔民捕捞并集中采购,再加工成小鱼干出口到中国。

当地渔民杜拉与这家企业合作后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工厂开工后渔民都非常开心,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鱼卖不出去了”。

收成如何变成收入?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和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关键环节。从莫桑比克的万宝莫桑农业园到西非科特迪瓦橡胶厂,中企在非洲多国建立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打通田间市场,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搭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非洲好物网购节等平台,中国积极为非洲农产品提供展示窗口。而随着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等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非洲农产品正“插翅”进入中国市场,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贝宁中非问题专家赫里伯特-拉贝尔·阿乔维高度评价中方实施的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认为“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对非洲国家政府和农民来说意义重大”。

从技术学员到行业带头人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田垄间常年看到中国农业专家和当地稻农共同劳作的身影。2018年,中国农业专家组在此设立首个水稻减贫示范村,迄今该村已成功种植8季杂交水稻,累计种植380.64公顷,总产量4104吨,户均增收达9840美元。

让中国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骄傲的,不仅是当地政府提出的“人人有所食、人人有储蓄”愿景正在这里变为现实,还包括其中一大批学员已成长为水稻种植技术专家,成为布隆迪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埃夫拉德·恩达伊凯杰就是其中一员。

2016年,恩达伊凯杰还是一名待业青年,在家乡田间偶遇中国专家,接受培训后开始种植杂交水稻,“一年后就盖上了新房,彻底改变了生活面貌”。因为种植技术突出,他还指导慕名前来取经学习的其他村村民,并获得去中国考察学习的机会。

如今,恩达伊凯杰已成为布隆迪国家合作社促进和管理局局长。“中国专家的帮助改变了人们对农户的刻板印象,以前种田的都被认为是穷人,而现在我的经历证明种田可以致富,可以改变命运。”

从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到减贫示范村建设,中非农业合作始终致力于培养农技人才,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以布隆迪为例,经过培训的数十名青年骨干运用所学技术,带领当地民众走上致富路,还被聘请带队前往邻国传授经验。

布隆迪环境与农畜业部常务秘书普罗斯珀·多迪科表示,与中国农业专家组的合作提升了本地技术人员能力。“布中合作是双赢的。我们愿意与中国继续加强合作,在农业领域取得更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执笔记者:张曼、司源、杨骏,参与记者:谢昊、罗江、陈绍华、刘佑民、周楚昀、张玉洁、吉莉)

(责编:艾雯、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