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还原千年木塔:现在是“画皮”,未来或能“画魂”

发布时间:2024-08-22 13:06:46 来源: sp20240822

   中新社 北京4月29日电 题:AIGC还原千年木塔:现在是“画皮”,未来或能“画魂”

   中新社 记者 刘育英

  随着技术进步,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水平不断升级。本周发布的“智慧应县木塔”方案,使用了时下最为热点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认为,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测绘技术的使用,对文物实现了“画皮”,但未来希望能够“画魂”,实现对文化遗产方方面面的了解。

  山西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是一座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构佛塔。建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瑰宝。

  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首次到应县木塔测量、踏勘,留下了详尽的记录,同时也把“应县木塔”这四个字推向了全国和世界。不过,由于历史上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带来的损伤逐渐累积,目前游客已无法登塔参观,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日益紧迫。

  “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启动于2023年2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展木塔内部木质结构的建模工作,并通过结构参数研究打造木塔参数数据库;联想集团以空间计算AIGC组合技术,即结合人工智能(AI)、神经辐射场(NeRF)技术以及扩展现实(XR)技术,为应县木塔构建数字世界中“木塔孪生体”,为还原木塔完整构造与细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刘畅表示,对于应县木塔的保护难点有三:一是需要大量前期准备,如资金投入、团队搭建、科研课题设置;二是要对应县木塔有充分认识,如它的问题有哪些,有多严重;三是要有想象力,尽可能广泛收集新技术。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龙表示,以数字技术来支撑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解决信息提取问题。应县木塔已经历许多次信息提取,但还有些信息是未知的,希望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来提升对木塔的认知,如原始设计尺寸、木材的腐朽程度等,后续保护工作就会有的放矢。

  “智慧应县木塔”项目使用了AIGC技术。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上海研究院院长毛世杰表示,AIGC技术出现于2020年,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数字世界。由于木塔结构复杂,以传统方式建模没有几个月是完不成的。而今天使用AIGC技术,再加上无人机采集外观数据,以及雷达相机等采集内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10小时之内就可以把模型重建出来。

  研发过程中,项目累积运用基础素材超过1500万面片,完成近6万行unity编程,渲染模型达4.2G。“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了木塔一至五层5大探索场景。在景区已暂停登塔参观的背景下,游客可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模拟登塔。项目还结合AI技术新增了多项交互式创新尝试,如以AI与AR(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现场勘察。

  AIGC技术的突破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思路。“文物保护专业不仅需要看到一个人的面部长相,还要看到内部的骨骼,甚至里边的神经、肌肉的分布。在文保专业看来,AIGC现在是‘画皮’,但希望它未来能够‘画肉’‘画骨’。”刘畅表示。

  毛世杰认为,数字化文物一是解决“形”的问题,二是解决“魂”的问题。现在红外摄像、C扫描等技术对数据的采集已经对“形”有了更多认知,而不仅是外观。大模型不只是语言模型,还有图像模型、视觉模型,甚至还有行为模型,如果这些技术能够突破,“形”和“魂”的问题都能得到大的提升。(完)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春走基层)访“十四冬”志愿者:“00后”小雪团,让青春闪光 - 拯救老屋,不只是拯救记忆

(新春走基层)访“十四冬”志愿者:“00后”小雪团,让青春闪光

发布时间:2024-08-22 13:06:47 来源: sp20240822

   中新网 呼伦贝尔2月16日电 题:访“十四冬”志愿者:“00后”小雪团,让青春闪光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妈,我今年不回家过年了,要为‘十四冬’当志愿者……”赵宇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期末考试最后一门课刚刚结束,他第一时间冲出教室,掏出手机向家里报信。

  甲辰龙年春节对于21岁的赵宇来说,既辛苦又特殊。“第一次离开爸妈过春节,有点想家,但作为小雪团的一员,能服务‘十四冬’是我难得的人生经历。”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开幕式进入倒计时,主赛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1700名志愿者——小雪团,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

图为参加全要素演练的小雪团。 王鹏飞 摄

  位于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冬天最低气温可跌破-40℃,然而从事“十四冬”志愿服务工作的小雪团们每天都需要参加赛事服务、礼宾接待、急救演练、消防培训等训练,从未休假。

  “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脖子硬、腰酸、腿僵都是家常便饭。”戈添琦是来自湖南湘潭的姑娘,对她来说,最难克服的是思乡之苦,“想家了就躲在被窝里抹几把眼泪,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参加训练。”

  呼伦贝尔学院的大二学生贾敏是在“十四冬”上负责为代表队举牌的志愿者,这项工作需要她长时间在低温条件下站立和微笑,这对于一个女孩子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是一种挑战。

  “在训练的日子里,我也学会了一些小技巧。比如说我会在每次训练之前先做热身运动,保持体态的活跃;也会穿保暖内衣和鞋子,保持体温;也会经常做自我心理安慰,要做最好的自己。”贾敏是团队里的开心果,总是能保持乐观。

图为负责颁奖服务的志愿者。 苑忠轩 摄

  呼伦贝尔市团委消息显示,“十四冬”累计招募志愿者1700人,其中海拉尔赛区1350人、扎兰屯赛区350人,带队教师95人,分布在竞赛服务、颁奖服务、场地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观众服务等20个岗位上。

  截至目前,小雪团累计参与赛事志愿服务达28157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34287.1小时。

  为了更好地服务“十四冬”,呼伦贝尔学院团委书记王晓芳介绍,小雪团除了正常训练和上岗任务外,学校还会举办通识培训、志愿者应知应会的培训、礼仪培训、礼仪实操培训等。“来参加‘十四冬’的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的志愿者一定是要了解呼伦贝尔的概况,展示出呼伦贝尔的风采与文化。”

  春节期间,所有志愿者都在赛会和各自学校的组织下就地过年。

  除夕夜,内蒙古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礼堂灯火通明。小雪团们在食堂一起包饺子,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共同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并相互送上春节祝福和暖心礼物。

  带队教师启迪介绍,小雪团们在节日期间坚持学习礼仪规范、应急救护等知识,正月初二就开始陆续上岗了。

图为负责场地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赵丹 摄

  据了解,按照赛会重要时间节点和竞赛日程的要求,“十四冬”志愿者服务将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最小单元。按照比赛场馆和竞赛项目直接同高校对接的原则,明确各场馆、各点位志愿者的工作机制和责任。

  人们在扑面而来的年味儿和春意里,期待着“十四冬”的开幕。在倒计时的钟声里,小雪团们闪耀着青春之光。(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