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多项空白

发布时间:2024-07-19 10:16:13 来源: sp20240719

   中新社 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阮煜琳)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新考察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邻近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位于上海的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奔赴南极;2023年12月7日,考察队抵达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站的建设工作。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表示,新站建设的队员们秉持极地精神,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出色地完成了建站任务。

  “考察站的建设,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突出亮点”,张北辰表示,罗斯海新站是新时代中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考察站的建成,恰逢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罗斯海西海岸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面对重重挑战, 秦岭站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筑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

  “与之前考察站相比,新站整体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装配化技术应用程度更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模块中大部分室内固定家具、设备及管线都在工厂预制,大大减少现场工作量。

  另外,在进行现场建造之前,除了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之外,对于整个主体结构和部分模块、幕墙单元等,在国内进行了预组装,确保实际建造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这些技术措施对于提高现场建造速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岭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秦岭站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

  刘燕辉说,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自然资源部供图)

  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

  据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新考察站各相关配套设施,逐项完成各科学监测设施的安装与布放。(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非洲葡语国家议员感受贵州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 固体动力助推捷龙三号火箭顺利升空

非洲葡语国家议员感受贵州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2024-07-19 10:16:13 来源: sp20240719

   中新网 贵州毕节7月2日电(记者 杨茜)站在观景台上,远眺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和乌江源百里画廊,雨后的化屋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来自非洲葡语国家议员研讨班一行人员到此地参访后,不禁赞叹,这里真美!风景在村子里,村子伴随风景而“生”。

  7月1日至7月3日,议员研讨班一行25人来到贵州,了解贵州民俗文化、乡村振兴、大数据发展、基层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议员研讨班一行来到位于中国5A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区中心腹地的颖川村,虽然下着雨,但也阻挡不住他们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个被群山环绕的村落。在参观村里的文化长廊时,议员研讨班一行认真听取讲解员对长廊里每一幅字每一幅画的讲解,并从村民结婚年龄、村级组织选举、村容面貌等各个方面了解村子的发展情况。

议员研讨班部分成员了解百里杜鹃景区及颖川村情况。王敏摄

  在颖川村,村民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留言、信箱投放等多种方式留下自己关于村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依托百里杜鹃风景区,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村民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强化服务质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

  “这里的村民可以将他们关心的问题向上反映,并且可以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从贫困村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可以想象克服了种种困难,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安哥拉民议会主席团第一秘书、宪法和法律事务委员会成员曼努埃尔·邓波说,“回到安哥拉,我们也要向中国学习,倾听基层老百姓的声音。”

  从颖川村来到化屋村,议员研讨班一行所到之处,看到贵州乡村里柏油路直达家门口,村子就是景区的环境让他们连连惊叹。

7月1日,在化屋村观景台远眺乌江源百里画廊。 中新网 记者杨茜 摄

  “这里的农村让我非常震惊。这些村子在几年的时间里从贫困村发展到现在这么美丽。此行让我们学习到一些如何去规划乡村发展和治理的经验,这对我们来说都非常宝贵。”佛得角民议会第一副议长、管理委员会主席、佛得角—中国友好小组组长阿尔明多·达·路斯感慨:“这里每一家都有体面的住房,他们的水、电、路等系统都很完善。在发展中,他们退耕还林,保护环境,整个乡村的发展都是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对于贵州乡村的美好环境,莫桑比克议会解阵党党团领袖塞尔吉奥·潘铁说:“中国的乡村治理与保护大自然结合在一起,这是尊重大自然的。我们希望这些村的村委会主任给我们分享更多经验,让我们将这种理念带回国去实际应用。”

  穿行在贵州的乡村之间,高速公路旁的风景也给议员研讨班一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路走来,看到贵州的交通十分的发达,所到之处,都有高速公路相连接,我对‘要想富,先修路’有了亲身的体会,中国乡村的变化是很多人同心协力来完成的,这对于我们国家在乡村的发展上具有借鉴意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民议会圣普—中国议会友好小组成员伍安多·卡斯特罗说。(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