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宋明理学的文化研究路径

发布时间:2024-09-07 14:12:06 来源: sp202409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既要做好通史研究,也要做好各个时期学术思想的分类研究。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探讨内容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多方面,是中国哲学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以降,宋明理学研究不仅参与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而且在中外文明对话与交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成果丰富,不少研究逐步突破了单一的哲学研究关切,凸显了越发开阔的文化研究视野,更为全面地展现了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其中,有三种研究范式值得关注。一是以文献研究为根基,把思想的社会历史性作为研究的首要考量,结合作品与生平,深入探讨思想家与社会历史的互动,描画思想家的思想世界、生活世界与历史世界的研究范式。比如,束景南先生对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及生平做了系统的历史考察和深入研究,实现了对宋明心性哲学进行新的提炼,对理学文化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和创新阐释。二是立足东亚,考察宋明理学对中、日、韩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探讨新时代开展宋明理学跨区域、跨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比如,有学者依据对东亚儒学的整体考察,提出以“广义阳明学”的思路揭示阳明学的区域发展差异和普遍性精神,揭示儒家文化的跨地域影响力。三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的系列变动来考察宋明理学的发展与转向。比如,有学者主张以贯通视野对宋元明清整个时段的思想文化进行研究,探讨了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断裂性与连续性;还有学者从理学与地方、理学与家庭、理学与宗教等多元视域考察了明清更迭之际的理学文化的变迁进程。这三种研究范式体现了新的研究方法、路径、视野,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坚持了宋明理学的文化研究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化宋明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遵循。展望未来的宋明理学研究,跳出单一学科探索,突出宋明理学的文化研究路径应是值得重视的方向。我们要借鉴当代文化学研究理论,融会文化学的专业视角和方法,推进宋明理学的文化研究,有效开辟宋明理学研究新的增长空间。具体来看,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在研究视野上,可引入文化社会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符号学等专业理论,细化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形态的探讨。从更为丰富、深广的文化视角,考察并揭示宋明理学与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具体关系,比如开拓理学与地方建设、理学与科技发展、理学与休闲生活等多领域的研究。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现实持续从宋明理学提炼学术命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建设、文明发展贡献学术力量。比如,可进一步深化对宋明理学中主体性思想与人本主义文化的探讨,大力发掘、深度提炼其所蕴含的世界性议题,展现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三是在研究方式方法上,既注重通过走出书斋和技术赋能来更新传统文献研究方式,也注重通过开展跨学科研究来创新研究方法。要持续推广田野调查法,引导宋明理学文化研究从书斋走向生活、走进大众,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推进理学文化的社会学研究。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赋能理学文化资料的搜辑、整理和研究。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理学文献数据库的兼容功能与更新机制、共享机制的建设,为更翔实、更系统的宋明理学文化研究提供数字资源保障。还应加强跨学科研究。比如,可以采取类型比较法,考察理学文化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来的演化规律,开展宋明理学文化的传播学研究。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大江时评: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 从天山脚下到婺江之畔 一只羊如何牵起山海情长?

大江时评: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4-09-07 14:12:07 来源: sp2024090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唯有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从国产大飞机吸引全球目光,到“奋斗者号”超万米深潜达25次;从建成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到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世界第一;从一大批创新药纳入医保,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成就,折射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飞速提升,展现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现如今,满载创新动能的科技列车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加速跑”,助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到“100”的发展,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驶入更广阔的天地。

  科技创新是“一盘大棋”,需要各方“合力下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增强科教兴国强国抱负、担当科技创新重任,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代表委员提出了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等诸多“金点子”。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破除制约创新的藩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加大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攻克关键难题,勇攀科技高峰,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让我们从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这个春天出发,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让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喷涌而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向着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勇前进。

  (大江网 大江时评特约评论员 彭松涛)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