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文博)探访林徽因设计的“最文艺火车站”

发布时间:2024-08-17 21:31:25 来源: sp20240817

   中新社 吉林5月21日电 题:探访林徽因设计的“最文艺火车站”

   中新社 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在吉林省吉林市吉兴路与新生街交会处,矗立着一座大型哥特式建筑,偶有货运火车在此穿过,轰鸣声划破寂静。

  美国费城,当地时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在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为林徽因补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吉林西站,即出自这位中国女建筑学家之手。

  吉林西站占地面积897平方米,站舍坐北朝南,主体为砖石结构,屋顶为折型木结构,外挂琉璃瓦,造型似雄狮伏卧,狮尾巧妙地设计成高29米的钟塔,塔尖塑有飞利浦旋轮,登上塔顶可俯瞰松花江畔,室内有壁画装饰。

林徽因设计的吉林西站造型仿若雄狮伏卧。 (吉林市官方供图)

  20世纪20年代,为反抗侵略垄断,中国人决定在东北地区修建自己的铁路,吉海铁路正是当时在吉林自建的首条铁路。在丈夫梁思成的力促下,林徽因成为吉海铁路总站(后更名为吉林西站)的设计者。

  “吉林西站在近代建筑史上做到了多项‘前无古人’。”北华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谢毅告诉记者,该站既保留了哥特式建筑的外形,又使用了琉璃等中国元素,内部使用了较为淡雅的中式配色,这在同时代的建筑中是相当少见的,“体现出了设计者的创新精神”。

  “和当时修建的铁路一样,吉林西站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寄托了自主精神,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谢毅说。

  该站内部构造和布局设计也颇具前瞻性。据《吉林市志·建筑志(1673—1985)》记载,吉林西站的站舍按照功能分为三部分,北为狮头,有大候车厅、头二等候车室、女候车室、售票处和行李包裹处;中间有食堂、厨房、男女卫生间和夫役室,如狮身;南如狮尾,有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和车务稽查办公室。

  “很多同一历史时期的车站,购票室、候车室、检票口等因空间大小、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已被拆除或仅能当成文物建筑,但吉林西站仍可作为车站使用,这与同时期建筑相比是独一无二的。”谢毅说。

有着百年历史的吉林西站仍可作为车站使用,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最文艺的车站”。 (吉林市官方供图)

  1924年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因彼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改入美术系。不过,据宾大档案显示,林徽因自1926学年春季起担任建筑设计业余助教,1926—1927学年晋升为业余教师。1928年初,成婚后的二人回国,共同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梁林夫妇的好友费慰梅曾感慨:“她是怎样打破大学规定的,我们不得而知……建筑系一位年轻的教师约翰·哈贝孙,后来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报告说他们的建筑图作业做得‘棒极了’。”

  除梁、林外,杨廷宝、赵深、陈植等多位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皆出自宾大建筑系。2022年,为纪念宾大与中国建筑百年渊源,韦茨曼设计学院联合中国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宾大共同举办“中国建造”展。

  “弗里茨·斯坦纳院长在参观中发现,23名中国学生中只有林徽因一位女性。了解后得知,林徽因已选修完建筑系全部课程,成绩卓越,甚至超越部分同期建筑系学生。”林徽因曾孙女梁周洋受访时介绍说,斯坦纳院长随后发起了调研和审阅程序,最终得到所有院长同意,决定为林徽因补授学位,创历史先河。

如今的吉林西站平日已停办客运业务,成为吉林市唯一的内陆港集装箱专办站。  (沈阳铁路局吉林车务段供图)

  多年来,常有历史学者、梁林二人的学生、“粉丝”等到访吉林西站,许多影视剧作也都在此取景,吉林西站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最文艺的车站”。

  如今,吉林西站平日已停办客运业务,成为吉林市唯一的内陆港集装箱专办站。但在几年前吉林站维修时,西站曾应急恢复过客运。刚退休不久的吉林西站原站长尹国刚说,在这里工作是一种荣幸,每次和同事们走过流光溢彩的地面,都会步履轻轻,“尊重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动能提速“蝶变” 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 港深创科园与首批共59个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动能提速“蝶变” 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4-08-17 21:31:26 来源: sp20240817

  央视网消息: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新起点上,各行各业铆足干劲拼出可喜的“新速度”。今天(2月29日),《新闻联播》发布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4.69万亿元;上海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大国重器”不断“上新”,民航运输、科技发展等方面屡获佳绩。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动能持续发力,“新新”向荣的中国经济步步向前。

  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

  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

  新兴产业培育加快。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 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将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定位为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承担着便利国际商务交流、服务高端国际会展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质量等三个核心功能。

  合作区紧临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以G1503快速路为界,分为两个区块。

  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到2028年,实现商务合作区全域封闭运作。到2030年,全面建成商务合作区。建成后,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中国签证,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仅需持国际旅行证件入区,并可停留30天,且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将打造为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新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枢纽。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月1日起封关运行

  3月1日0时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正式封关运行。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将从封关运行起实施,横琴与澳门两地间的货物、人员往来将更加便利。

  科技强国 加快数字化中国建设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4.69万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3.72%。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不断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踏上新征程,擘画新蓝图,一系列顶层设计相继落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台,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5G基站数量超过337万座,算力规模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数字基础底座不断夯实。

  如今,数字化浪潮正加速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创新。新年开工,这是遍布全国施工现场的盾构机,任意一台上面微小的刀片磨损情况都能实时传回千里之外的数字孪生系统。在北京、深圳、苏州等8个城市,平均每天有超过500台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进行道路测试,所有车辆测试数据最快在不到10毫秒内就能实时传输到乌兰察布算力中心,进行同步模拟和分析。

  数字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国90%以上的政务服务网上可办,政府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生活场景不断上新,地铁可以根据人流情况实时调整班次,高速公路能够自动提醒天气和路况,数字化加速融入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让老百姓更加有获得感。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智慧。在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江水将穿越六个电站、1800公里,在这期间,它究竟需要用于防洪、发电,还是航运、灌溉,现在都可以通过这个刚刚建成的“智慧大脑”来精准计算。

  数字文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数字故宫、数字国博等“云逛馆”形式不断更新。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迸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数字中国布局力度。根据统计,在短短两个月内,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数据管理机构陆续成立,“东数西算”工程八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提速,5G轻量化研究全面展开,工业互联网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数字技术正加快引领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北京成立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

  2月29日,2024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京举行。大会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围绕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算法三要素,发布了北京市首个自主创新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大模型应用产业联合体等多个产业合作项目,全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记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今天(2月29日)揭晓。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该评选自2005年启动已举办19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位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专家投票选出。

  交通强国建设由“大”向“强”

  五年来,国家综合交通网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中国交通运输由“大”向“强”、从“有”向“好”迈出一大步,多组数据勾勒出中国交通强国建设的“亮眼”成绩单。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544.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7万公里;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2.2万个,其中万吨以上码头2883个;民航运输机场259个,其中年旅客吞吐量超千万人次的机场38个。五年来,中国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8万亿元,交通强国建设不断加快,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有效推进,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标志性工程投产运营。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邮政等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和在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国产首艘大型邮轮于2024年元旦正式投入运营,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速货运动车组下线,CR450动车组研制持续深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应用。

  民航运输生产开局向好

  记者从2月29日举行的中国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民航运输生产开局向好。1月份,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6.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57.1%;完成旅客运输量5731.8万人次,同比增长44.1%。

  “大国重器”上新

  我国自研首台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下线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标志着我国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首次走完基于正向设计的制造全过程。重型燃气轮机是能源领域的核心设备,本次下线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已建设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资金累计投入近130亿元,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增至4万多个,已建设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321个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

  我国持续提高罕见病综合保障能力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0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通过医保谈判纳入的51种罕见病用药平均降价超50%。2023年,15个罕见病药品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加快上市。我国发布的两批国家罕见病目录共纳入207个罕见病病种。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