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发布时间:2024-09-08 20:44:08 来源: sp20240908

当前,人工智能国际讨论持续升温,三大问题引发关注:

人工智能会不会打开“潘多拉魔盒”?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前所未有新领域,无疑将为人类发展与进步带来巨大红利,同时也可能带来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在5年内就具备“自主意识”。不同于此前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类智慧,“反噬”人类发展。如何将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人工智能会不会加剧“发展鸿沟”?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科技发展皇冠上的明珠。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数字鸿沟本就日益加深。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叠加困境。特别是,当前个别及部分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鼓吹以所谓民主价值观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试图打造新的“铁幕”,剥夺他国正当发展权利,这无疑将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如何让人工智能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期待。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能不能跑赢“看不见的手”?不同于传统前沿科技主要由国家掌握,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私营企业明显处于领先地位,掌握主动和先机。众所周知,资本具有天然逐利性、风险性。企业发展可能“因私忘公”,引发人工智能无序甚至是失序发展。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是攸关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亲自宣布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下称《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强调通过对话和合作凝聚共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智能向善”宗旨,强调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倡议》强调国家主权和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指出各国无论大小、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或构建排他性集团,反对利用技术垄断和单边措施制造发展壁垒,反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操纵舆论等,危害他国主权。

《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提出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协同促进人工智能治理。提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讨论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倡议》并就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数据获取、算法设计、技术开发以及风险等级测试评估和伦理准则等提出具体原则准则或建议。

人工智能是攸关全人类命运、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面对国际社会期待,中方以负责任态度,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提出了中国方案。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世界及各国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

(责编:曹欣悦、杨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文化惠民添年味(大家谈·欢乐祥和迎春节④) - 北京平谷:乡村书画展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文化惠民添年味(大家谈·欢乐祥和迎春节④)

发布时间:2024-09-08 20:44:09 来源: sp20240908

  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关乎人民群众新春佳节的获得感、幸福感。本期大家谈选编3篇来稿,聚焦各地如何创新文化供给,保障人民群众过好年、过个文化年。

  ——编  者  

  

  丰富供给满足需求

  重庆两江新区  王欣悦

  多家影院上新春节档电影,景区推出多种冰雪文化项目,猜灯谜、投壶等传统民俗被纳入迎新春活动……今年春节,重庆的年味将特别浓。线上线下,近1000场次节日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节日活动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让春节既温馨又放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不仅能烘托节日气氛,为团聚增色、为亲情添暖,也有利于刺激需求、拉动消费,让人们在节日里尽情休闲。

  春节是中华文化最生动也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既传承贴春联、逛庙会等传统年俗,又增加展现时代风采的文化供给,就能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让非遗和节日深度融合

  山西太原市  郑洋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打铁花、舞龙灯、放花灯……临近春节,非遗项目成为多地重点推广的节庆活动,营造出浓厚节日氛围。

  让更多非遗项目在节假日“火”起来,既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也能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的当下,非遗项目需要创新呈现方式,让非遗文化“可看”“可听”“可感”。比如在山西的平遥古城,游客可以穿着汉服,游走在璀璨的灯展、热闹的舞狮之中,观看社火、打铁花等非遗表演,欣赏《又见平遥》等演艺节目,收获一段难忘经历。创造条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吸引游客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转发,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破圈”传播。

  源于生活,世代相传,非遗项目里熔铸着人们的共同记忆。挖掘文化内涵,用新技术丰富表现形式,方能让非遗项目与传统佳节更巧妙结合,为春节增添更多文化气息。

  文化下乡愉悦精神

  湖南常德市  徐  之

  组织书法家进村,义务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村晚”等文艺演出涵盖秧歌、相声、杂技等多个门类,精彩纷呈;大集上,剪纸等体验活动吸引村民积极参与……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基层群众节日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春节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既能为村民茶余饭后提供更多好去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团聚时刻更欢乐,也有利于以文化人,凝心铸魂,使人们精神面貌更加积极昂扬。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下乡,激活的是乡村文化“一池春水”,培育的是文明乡风,收获的是乡村全面振兴更足更旺的内生动力。在文化振兴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农村就能不断孕育新希望,农民就能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