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持续加强海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04 17:06:12 来源: sp20240904

   中新网 北京8月7日电(庞无忌 诸葛瑞鑫)今年1月至7月,自然资源部启动调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12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106期,成功预测15次海洋灾害过程。

  面对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特别是今年汛期以来强降雨、台风、地震及海啸等多重自然灾害的侵袭,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显得尤为重要。一条预警信息是如何快速产生的?日前,记者走访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了解到海洋灾害预警技术从数据收集到预警发布的完整过程。

  据官方研判,降雨带西移北抬造成北方地区地质灾害也呈现高发态势,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将面临南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受气候变化影响,海洋风暴潮过程重点影响岸段为浙江南部、福建闽江口、广东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和海南岛东北部沿岸。

  针对当前气候变暖和具有极端性的天气频发情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近年来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海啸监测预警平台,通过集成全球海底地震监测、全球水位监测、基于GPU并行的太平洋海啸预报模型、海啸情景数据库以及海啸产品制作发布等多个子系统,快速做出预测预警。

  “鉴于世界上约80%的海啸由地震引发,当前我们的预警系统主要聚焦于由地震诱发的海啸,这实质上是一套地震实时监测与海啸预警相结合的系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副主任王培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系统针对全球范围内震级达到6.0级及以上的海底地震,以及中国近海区域5.5级及以上的地震进行海啸预警响应,其具备在3至5分钟内迅速确定初步地震参数的能力,随后这些参数将实时传送至海啸预警系统,进而触发相应的预警流程。王培涛表示这样的设计确保了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据了解,与早期系统只能根据人工经验做预报相比,现有系统能够为沿海不同地点提供定量化的海啸到时、海啸波幅等预报结果和警报等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王培涛介绍,系统整合了全球600多个台站及我国沿海实时海洋数据,三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这些区域的参数计算,缩短预警时间。此外,他还指出,系统借助遍布全球的观测网络,特别配置了专用于海啸监测的浮标,这些浮标被精心部署在易于诱发大海啸的断层周边,确保能在地震发生后大约20分钟左右迅速测定海啸的规模,进一步提升了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我国邻近的西北太平洋与南海为全球台风高发区,导致近海海浪灾害频发。气候变暖加剧下,尤其是东海与南海海浪灾害年际增强趋势显著。

  这些技术赋能全球海啸预警,确保地震后6至15分钟内实现海啸预警预警判断、产品的制作和发布。同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还运营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能够实时向南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沿海国家提供海啸预警服务。

  不仅如此,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部门仍不断深化对海洋预警预报系统的强化工作,积极推动其预报能力的稳步提升。

  海浪预报技术实现“自主、智能、精细”三大跨越,成果广泛应用于赛事与灾害预警,主要包括:自研“妈祖·海浪”模式,摆脱国外依赖,能效精度双升,覆盖全球及我国近海7天预报,护航杭州亚帆赛以及迅速提供准确的“格美”台风海浪预警;研发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海浪预报模型,预报精度不减,效率倍增,在台风浪快速预警和海上工程临近预报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了国内首个米级分辨率的港池尺度海浪快速预报系统,实现了从近海到港口海浪预报的无缝衔接,并将单纯的浪高预报延伸到停泊安全指数预报,有效提高了产品针对性和实用性。(完) 【编辑:张燕玲】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体坛观澜) - 泰国旅游局官员:有意将曼谷唐人街打造成新的美食街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体坛观澜)

发布时间:2024-09-04 17:06:13 来源: sp20240904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砥砺精神。从校园里青少年学生自信阳光的笑脸,到赛场上年轻运动员奋勇拼搏的身姿,青少年体育正不断开创新局面。

  成都大运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的杜美余首次参赛就和队友一起夺得射箭项目复合弓男子团体冠军;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14岁的陈妤颉夺得中学组田径女子100米、200米两枚个人项目金牌,夺冠成绩超过大学甲、乙组冠军……体育和教育资源深度整合、优势互补,一大批年轻运动员学训兼顾、佳绩频出,彰显体教融合的成效。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更好地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汇聚多方合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充分用好课间锻炼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

  近期,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系列竞赛火热开展,既为国际大赛选拔人才,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竞技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制度化、常态化的竞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持续拓宽,青少年也将在训练和比赛中增强本领、收获成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15 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