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 | 中国和苏里南如何打造“南南合作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4-08-22 22:04:15 来源: sp20240822

  苏里南总统昌德利卡佩尔萨德·单多吉是中苏两国政党友好交往的亲历者。多年前一次来华培训经历,为他打开了观察中国治国理政经验的窗口。“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他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回忆。

  在中国同苏里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周年之际,单多吉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单多吉总统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在形容两国关系时强调了同一个关键词——“南南合作的典范”。

  这一“典范”体现在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而两国人民的体会最为真切。

  “走进苏里南人民的心里”

  苏里南是第一批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加勒比国家之一。

  距离首都帕拉马里博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萨拉马卡区,眼下正是柚子丰收季。在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树枝低垂,硕果累累,杜基和弟弟带着工人们忙碌采摘。以往,这家人连买农具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的支持。

  2022年,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启动,计划举办10期培训班、共培训300人以上。单多吉总统专程出席启动仪式。在他看来,中国先进技术培育了高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能与中国展开农业合作对苏里南至关重要。

  24岁的杜基就住在合作中心附近,很快和中国专家成为朋友。中国专家几乎每天都会去杜基家的田地,在种苗培育、肥料使用等各个环节对他进行指导。他开始种植辣椒、茄子、西瓜等作物,不仅能在本地市场销售,还出口到邻国。他告诉记者,得益于中国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他家种植作物的产量翻了一番,年收入增加了一倍。

  这个青年农户不仅知道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认为“这么好的倡议”与自己息息相关,“能帮我们把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单多吉总统本人多次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达由衷认同——“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从共建‘一带一路’中受益”“我的国家也受益颇多”“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苏里南农牧渔业部官员雅松·巴克告诉记者,一些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每天乘车两个半小时来中心参加培训,再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去传授给身边农户,风雨无阻,对学习中国技术充满热情。“我们同中国农业专家合作得相当好,目标相同、齐心协力。”

  来自湖南的蔬菜育种栽培专家苏利荣说,合作中心深得当地农户信任和喜爱,不少人带着问题上门请教。苏里南政府部门经常组织中国专家到当地农场和生产基地调研和指导。“我感到我们真正走进了苏里南人民的心里。”他说。

  苏里南农学研究员简·亚格纳特认为,中国先进经验帮助苏里南提高农业生产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苏中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切艰辛都值得”

  从首都到苏里南河畔的博托帕西村,需要驱车两个多小时,再搭船逆流而上3个小时。旱季时交通更困难,苏里南河水位降低,巨石、险滩不断。以往,沿河几十个村落仅依靠柴油发电,每天供电就几小时,还时常停电,村民们都期盼稳定的供电。如今,中国提供的低碳能源方案帮助他们实现了心愿。

  2019年9月,应苏里南自然资源部的迫切需求,中国电建集团与苏方签订承建合同。2020年,胡亚巴村建成首个微电网光伏混合电站,村民用电24小时不间断,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让附近博托帕西村村民波特羡慕不已。他曾到首都帕拉马里博上过几年学,能用英语交流。2021年10月,中国电建集团来到博托帕西村,开启二期项目。波特立即站出来,承担翻译任务。“我愿意帮助中国企业和村民们沟通,用电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告诉记者。

  中国能源方案所蕴含的绿色理念,赢得当地人认同。苏里南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波特说:“我们居住在雨林中,一直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现在中国人推行的光伏发电技术不会破坏本地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中国电建集团在当地的管理人员熊泽坤介绍,二期项目共有5个站点,服务40个村子。他说,建设期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运输设备路上还遇到过险情,可是对中国建设者来说,一想到村里灯光点亮时孩子们的欢呼声,看到孩子们在灯下认真学习,“这一切艰辛都值得”。

  13岁的博托帕西村少年迪尼奥·阿贾科对中国技术点亮的未来很憧憬。“有了稳定供电,我晚上就能更加安心写作业,还能吃上冰箱里保鲜的食物。”他还有了更多长远的打算,“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学习”。

  “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

  在苏里南北部的瓦尼卡区,提到中国援建的瓦尼卡医院,许多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自2020年2月开诊以来,瓦尼卡医院可覆盖当地约15万人的就医需求。“如果没有这家医院,许多本地患者难以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当地医护人员阿林姬·索尼娅说。

  “医院里设施齐全,”瓦尼卡医院护士马莱娜·西尔韦拉·丰塞卡告诉记者,“中国提供的重要支持让很多苏里南人实实在在受益。”

  “西方通过所谓援助来掠夺我们的自然资源,而中国人真正想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怎么样,思考怎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这是政府工作人员伊冯娜·克萨尔辛通过亲眼观察得出的结论。

  50岁的克萨尔辛去年第一次到中国,与30多位来自加勒比国家代表一起,参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十多天的访华之行,丰富了她对中国的认知。“还没走出机场,一些西方媒体营造的中国刻板印象就被打破了。一切都非常专业、井井有条,人们举止和善、亲切友好。”她说,参访期间看到的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令同行的30多位代表都和我一样深感震撼”。

  在农村参观时,她向来接待的村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农村发展这样好的秘诀是什么?”“爱国,爱家。”村民给出的这个答案,让她很受触动。

  从中国高铁、医院运营到公园健身,克萨尔辛想把观察到的各类建设经验都带回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高科技,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面貌上,”克萨尔辛说,“我希望能有更多苏里南人去中国看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参与记者:赵焱、王林园、王雅晨、李梦馨)

(责编:牛镛、常雪梅)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 - “腊味夫妇”回乡创业15载 “前店后厂”酱香江南

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22 22:04:16 来源: sp20240822

  筼筜湖水清岸绿,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斯图尔特·威金摄

  厦门市民在筼筜湖畔休闲漫步。   英国籍短视频博主 斯图尔特·威金摄   第一次到筼筜湖,我立刻就被眼前碧波荡漾、白鹭振翅的美景所吸引。听当地人说,这里生态环境曾遭损害。如今漫步湖边,我看到摄影爱好者们为白鹭的优美姿态不停按下快门,游人三五成群在咖啡厅里惬意聊天、享受时光,还有老人们在锻炼身体、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把对生态系统的高水平保护、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才有了筼筜湖变身为“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的今天。

  厦门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与现代楼宇交融。   西班牙籍摄影师 路易斯·戈麦斯摄

  厦门地标性建筑世茂海峡大厦。   马达加斯加交通和气象部信息技术处处长 拉扎曼德雷尼·拉哈里托金德雷贝摄   2023年9月,我曾前往厦门参加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中国—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国际合作航次数据处理培训班”。高楼林立、桥美路畅、蓝天碧海是厦门留给我的直观印象。通过案例学习和参观考察,我了解到厦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治理与保护,也深刻认识到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我要把中国海洋治理保护的优秀案例带回国去,为马达加斯加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夕阳下,正在练习中国武术的厦门市民,与远处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剪影图。   路易斯·戈麦斯摄

  从索道缆车高空俯瞰厦门城市景色。   白俄罗斯籍外企员工 安娜塔西亚·马尔凯维奇摄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锻炼、饱览山海美景的好去处。   泰国驻厦门总领事馆商务领事 周舒阳摄   厦门是一座迷人的宜居城市。从秉承“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的理念,到将城市零星边角地、闲置地或老旧小公园打造为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再到兴建环湖环湾休闲步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像我这样住在厦门的外国人同样感到很幸福。   泰中是友好邻邦,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目前,有超过20家泰国企业到厦门投资兴业,厦门港与泰国廉差邦港也建立了国际友好港关系,期待厦门未来能进一步发展,为泰中扩大经贸往来发挥更大作用。

  厦门思明区海滩。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海洋事务专业哥斯达黎加籍研究生 玛丽·库尔摄

  厦门港海润码头。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吉尔吉斯斯坦籍博士生 雪 莹摄   中国是全球最大货物出口国。我曾对中国是如何实现如此庞大的出口量充满好奇。在前往厦门海润码头参观时,亲眼看到自动化吊机将一个个集装箱整齐堆叠,纯电动巡逻车和叉车忙碌往返,先进的中国技术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福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来,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厦门积极推进“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探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如今,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外国友人镜头中的厦门,在碧波万顷的海洋滋润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陈尚文、包晗、周輖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6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