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道路恢复工程已全面开工

发布时间:2024-08-10 11:55:56 来源: sp20240810

  受“23·7”极端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影响,门头沟区28条县级以上公路损毁严重

  门头沟道路恢复工程已全面开工

  10月12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门头沟公路分局了解到,受“23·7”极端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影响,门头沟区28条县级以上普通公路发生了严重损毁,目前这些道路的恢复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按照计划,鲁坨路、石担路等8条道路的恢复工程年底前将完工。

  施工范围

  恢复工程涉及28条县级以上公路

  在门头沟山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施工人员、工程机械,一些路段由于通行条件有限,双向车辆必须在施工值守人员的引导下交错通行。

  门头沟公路分局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目前,2000余名管理人员、务工人员,400余台套机械设备已投入使用。

  据了解,此次“道路救灾恢复重建工程”范围很广,共涉及28条县级以上公路,恢复重建里程167公里,路基填方116万方、挖方94万方;下挡墙修复64万方;上边坡防护28万平方米;沥青混凝土摊铺55万平方米;重建桥梁9座共3282平方米。9月30日,恢复工程28条道路全面开工建设。

  门头沟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范虎彪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完成路基修复工程片石混凝土浇筑10.5万方,路基填方3.3万方,路基挖方17.5万方,完成总工程量8%。

  为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门头沟公路分局建立了多方联动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期,基础清理开挖、挡墙基础开槽、基础模板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挡墙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交通部门提醒,由于施工会采取临时导行措施,建议市民提前关注施工路段提示信息,遵从施工周边的交通引导,保证来往安全。

  施工现场

  部分损毁路段需要重建路肩、挡墙

  12日上午,记者在正在修复的109国道上看到,从担礼隧道向北,沿着永定河东侧的公路正在封闭施工,这里原先是109国道的一段出京方向的单行线,受此前暴雨洪灾影响,路基损毁严重,左侧路肩、挡墙几乎被完全冲毁。为了避免社会车辆误入,在这一路段的起点处,交管部门设置了管控岗位,对过往车辆进行疏导。

  在施工现场,人员往来忙碌,机械运转不停,距离公路几十米就是河道,洪灾后混浊的河水,如今已逐渐变得清澈,水的流速很快,但河道内依旧有大量碎石堆积。

  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段公路需要修复的里程为360米,需要重建路肩、挡墙。目前,挡墙的基础施工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墙身的施工,已完成此段落50%的工作量。这一区段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临河作业水位高、基础开挖排水、周边道路车流量大等困难,他们安排人员实行三班倒,采取“施工现场不停工,机械、材料不中断”策略,制定严密的施工进度计划,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此外,一些正在修复中的道路还需要克服各工序、各专业之间交叉施工的难题。记者在清千路起点处看到,工人们正在协力配合搭建混凝土挡墙。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这一段需要修复的道路涉及专业多、分布紧凑,电力、水务各工序、各专业之间交叉施工,组织和协调难度大,特别是还有一些保障居民用电、供暖的工程,也与道路修复工程有重叠。他们已经与有关部门加强了协调,保障道路修复与民生保障两不误。

  施工进展

  鲁坨路等8条道路预计年内完工

  记者从门头沟公路分局了解到,门头沟区域内因洪灾受损的公路已经全部恢复通行,目前正处于修复施工阶段,因此需要协调好道路通行与施工修复两方面的工作。

  据了解,对于损坏程度较轻、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鲁坨路、上燕路、108国道京昆线、双黄路、达洪路、石担路、石担路联络线、张马路8个项目,门头沟公路分局提出“加速设计施工、一次性恢复到位”,计划于2023年12月底前完工。

  对于受损较严重的20个项目,例如109国道、234国道、清千路、下安路等,门头沟公路分局要求施工作业做到“标准统一、形象统一、资料统一、质量创优、安全可控”,计划于2024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

  门头沟公路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路分局将全力推进28条县级以上道路的救灾恢复重建工程,分秒必争,争取早日再现门头沟区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和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宋宇晟】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带一路”10周年)华商眼中的绿色“一带一路”:互利共赢 深入民心 - (经济观察)国际财经人士看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带一路”10周年)华商眼中的绿色“一带一路”:互利共赢 深入民心

发布时间:2024-08-10 11:55:58 来源: sp20240810

   中新社 北京9月25日电 (刘洋)“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尼泊尔在发展绿色农业及清洁能源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这些合作案例具有示范效应。”尼泊尔华商联合总会总顾问、珠峰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叶凉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面对气候问题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各方面、全过程。

  叶凉表示,尼泊尔是一个注重环保理念的国家,近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其开展传统经济系统的绿色化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提供了解决方案。

  以农业为例,尼泊尔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过去,农作物收割后产生的大量秸秆只得进行焚烧处理,对空气造成极大污染。“青贮饲料”项目将秸秆饲料化利用,使其“变废为宝”。

  叶凉介绍说,“青贮饲料”项目是尼泊尔有关部门与中国的企业合作,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将庄稼收割后剩余的秸秆进行精细加工,生产得到利于长期保存的饲料,出口至中国。项目以村为单位,对生物资源实施集中管理,通过回收处理牛粪,将其制成建筑涂料或者燃料,以供冬天防寒取暖,进一步降低对秸秆的焚烧使用。

  “‘青贮饲料’项目是中尼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现互利共赢合作的案例之一。”叶凉表示,该项目一方面降低了尼泊尔大气污染程度,为当地农户带来额外收益,另一方面也帮助中国部分地区解决了秋冬季饲料短缺问题,在扩大畜牧业饲养规模的同时保护了天然草场生态环境。

  “在两国的合作中,尼泊尔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被真实地看到和解决。”叶凉说,回想起2014年刚到尼泊尔时,由于当地能源匮乏电力不足,他每天都要定闹钟提醒自己为手机充电。随着中国光伏发电技术的引进,尼泊尔缓解了“用电荒”难题,减轻了对他国的能源依赖。这一成功案例也吸引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不丹等国家寻求与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开展技术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洲国家的“痛点”问题。

  在肯尼亚某新能源企业从事战略规划的王浩说,肯尼亚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水电供应不稳定。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东非最大光伏电站加里萨光伏电站帮助提升了当地的供电稳定性,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

  “非洲有着良好的自然基础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为当地带来技术上的革新。”王浩说,目前,肯尼亚当地的一些企业正在进军新能源领域,但碍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打通了交流协作通道,助力肯尼亚的新能源企业起步发展。

  “中非合作的前景广阔。中国的企业还要继续扎根当地,了解当地真正需求,让‘一带一路’倡议走进当地人心里。”王浩说。(完) 【编辑:于晓】